原标题:北宋画家李成为什么爱画寒林?
北宋画家李成酷爱画寒林。根据《宣和画谱》的记载,他在内屋的作品有159幅,其中56幅含有秋冬或古树寒林之意。《阅碑记》、《青鸾霄殿》等图片。虽然在画中看不到寒冷森林的含义,但画中也有荒凉和寒冷的场景。
李成笔下的寒林是如此真实而具体,但在现实主义的山林中,我们却找不到如此凄凉的景象。面对他冰冷的森林世界,观者常常感到孤独、寒冷和悲伤,感到千年的悲哀。
辽宁省博物馆藏北宋李成《西部寒鸦图》(传)寒枝萧瑟
不幸的是,画家李成出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五代十国时期,他只活了49年。直到42岁才建立宋朝。直到他去世,南唐、南汉和北汉的政权仍处于分裂状态。他看着国王的旗帜在城头变换。你可以唱歌,我会出现。看到战火纷飞,生活毁于一旦。宋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剩下200万户,比唐朝中期减少了80%。它真的又空又饿。生在这样动荡的时代,看着这样的人类悲惨遭遇,灵魂该是怎样的悲伤和迷茫?李成成为唐力皇室成员后,他的祖父丁力在国子监担任酒祭,相当于教育部长和国子监校长,并担任苏州刺史。父亲李煜在青州做官,相当于当地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虽然他的家庭在乱世中衰落了,但他的家庭仍然继承了良好的教育。宣和华普说他“擅长写作,气质不凡,但心胸开阔,志向远大。”因为才情不齐,我把它放在诗和酒之间。它在绘画上也很有趣,精美,起初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为了自娱自乐。"
李成出生于皇室,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建立,虽然不是官员,但在他的家庭中长大,具有很深的士大夫情结。虽然他以绘画闻名,但他在画家中却是个异类。就像唐代的颜一样,他羞于被视为画家。曾经有一位名叫孙思浩的杰出官员给李成写信索要画作。李成气愤地叹了一口气说:“我的儒生,知识粗陋,喜爱山水,作笔适耳。你能跑到英雄的门口和艺伎在一起吗?”孙思浩得不到,于是偷偷向李成的好官要了一大笔钱,才得到了李成的画。李成参加礼部考试时,故意放低身段请他到家中做客,并把画挂在显眼的地方。李成一看就明白这是故意羞辱——“请你画,你不画,我还得了?”于是他勃然大怒,立即离开了。从那时起,那些王子和大臣即使要求很多钱也拒绝写信。
但是李却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绘画。他画画只是为了表达他的精神,他的心只在艺术中,所以他的画精致而迷人。写下“我住在长江头,你却住在长江尾”的多情诗人李之仪,不禁被他画的山水迷住了,甚至觉得画中的行人就是他的前辈。
总是出现在李成画作中的寒冷森林,正处于人生的严冬,萧瑟而荒凉。他用他独创的蟹爪把枯枝画得又冷又怪。每一棵老树,正如庾信《枯树颂》中所吟诵的那样:“横卧洞口,爬上山腰,呈半折状。倾向的人被冰包围,而正确的人正在寻找裂缝。”背着肿瘤,躲在洞里,在木头里迷人,在山里邪恶。"
寒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尸体被遗弃的地方在梵语中是“尸林”。唐·玄英《诸经音义》卷七:“尸驼林,谓之尸多坡那,谓之寒林。它的森林安静而寒冷,因为它很有名。在国王的佘城这边,死者送的更多。今天,它总是指在抛尸地点名叫‘尸体托林’的人,他也取了这个名字。”《西游记》中的狮驼岭,骨架似岭,白骨似林,其实取自驼林的谐音。乱世的世界不都是尸横遍野吗?
西部寒鸦悲鸣。
什么鸟最适合搭配寒冷的森林?当然是西部寒鸦。在北方的冬天,乌鸦经常像黑旋风一样在荒野中飞行。它们会落在干枯的树枝上,在寒风中呻吟。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西部寒鸦图》属于李成。即使作品的风格似乎与李成的风格不同,但李成确实画了一幅西部寒鸦。
真武与黄在《元四家》中有一首诗,名为《李成寒林图》,真武写道:“岭高霜自结,风劲寒。日落时山是蓝色的,森林是空的,水是悲伤的。乌鸦找树早,下山晚。无限黄尘满,而你永远不知道。”在寒冷的森林中,西部寒鸦寻找树枝栖息,瘦驴蹒跚着下山。黄尘漫漫,流水呜咽,他的眼神黯淡而忧伤。
现存的“西部寒鸦地图”描绘了西部寒鸦在寒冷的森林和雪流之间飞行或聚集的场景。赵孟頫题词:“林中积雪深,寒气逼人,人潮聚集,有饥冻丧服之态,可谓足矣。”他看到了寒冷的天气,积雪覆盖了大地,使西部寒鸦难以进食,他又饿又冷。
元代男子关云实也写道:“饥饿、寒冷、哀号和叹息使我第一眼看到就感到悲伤。”但他随后寄希望于春天到来后西部寒鸦的生活:“明年,春风将变得温暖,飞翔的羽毛将变得宽大。”
乾隆皇帝想让自己的诗看起来像一个仁慈的国王,所以他写道:“一片森林的树枝上掉了一千片树叶,乌鸦因饥饿而哭泣,然后称之为寒冷。”嗯,我的人民不愿意这样,我也不忍心看着炉子周围。“他坐在宏伟的宫殿里,抱着温暖的火炉,想着人民的饥饿和寒冷,他真的应该感到不安。
隋朝亡国之君杨光赋予了“西方寒鸦”以悲凉的意象。他的《野望》写道:“西方寒鸦飞几分,流水绕孤村流。夕阳即将落下,看着它真是太迷人了。”寥寥数语,用简单的意象描绘,写出了苍凉无边的心境。秦观在其代表作《满婷方山莫魏云》中,将杨光的一句改写为“夕阳西下,寒鸦万里,孤村流水绕”,进一步肯定了寒鸦的文学形象。
李成的画“山川平原,艰险曲折,急流险滩,断桥迷溪,水石风雨,愁云雪雾”,都写在胸中,如诗中孟郊之吟,草中张典之狂。我不知所措,不是这个。“天地间的一切都可以纳入笔端。就像张旭一样,“怒、窘、穷、悲、怨、盼、醉、烦、委屈,如果有心,一定要用草书表现出来”。他和孟郊一样,用“补强风教”和“证明兴亡”的诗句,用奇、钝、难的句子来传达心中的怨恨和哀怨。
李成的《西洋寒鸦图》正如乾隆皇帝所指出的那样,不仅是冬天天地之间的景象,也是冰天雪地中瑟瑟发抖、痛哭流涕的人们。虽然他不画人物,但西部寒鸦的地图也是他的难民地图。正在嚎叫的西部寒鸦不就像一个流离失所、瘦弱黑暗的饥民吗?“当你深吸一口气时,很难隐藏你的眼泪。”他在画中似乎在问,这个寒冷的世界何时才能迎来春风和雨水,何时才能充满生机?
易对李成雪景的模仿在冬天阅读纪念碑
李成和画家王晓合作画了一幅《读碑立传》。李成画了一棵树和一块石头,王晓配了人物。这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杂乱的岩石上,几根古树的树枝扭曲变形,就像几个聚集在一起修炼了几千年的“木符”,它们的形状千奇百怪。树下,一块石碑高高耸立,一位戴笠骑驴的老人专注地注视着它。一个男孩肩上扛着一根木棍站着,面对着老人,驴子静静地直立着。此时此刻,人畜都已安顿下来,天地间一片寂静,只剩下游移不定的思绪。这幅画不是曹操和杨修猜测的蔡邕的曹娥刻石。它不是一块刻有索靖精美书法的古代石碑,那幅书法让欧阳询着迷了三个晚上。也不是人们怀念名臣杨虎的爱情,读完会流泪的羊碑。古人的确爱画典故,但在李成这里,没有必要引经据典。他的感情比所有典故都长;他的忧郁比所有的哀歌都长。与这次聊天类似的可能是陈子昂独自登上燕昭王的黄金台遗址,对着高高的天空和厚厚的土壤高呼:“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时代去了哪里?在我身后,未来的世代在哪里?。我想到天地,没有限制,没有尽头,我独自一人,眼泪掉了下来。”
栩栩如生的龙(传说中的龙的第六个儿子,像一只乌龟)承载着这块高大的石碑,龙盘绕在石碑的顶部,这表明石碑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非凡的渊源。石碑高高耸立,这使观看它的人看起来小得多。这块巨大的石碑是一段穿越的漫长历史,一段辉煌的过去,一段凝固的过往痕迹。读碑的人正在被历史的尘埃扫除。此时此刻,他思考了几千年,徘徊在时间的走廊里。
我想,读碑人的心情也像司马光在《古墓诗》中写的那样:“莽莽原野平秀丽,古坟如宅。碑上无字,荆棘深,石兽沉松柏。虽然提问的人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曾经是高级官员。孩子们和孙子们住在哪里?在那个年代,运气好坏是不可避免的。我是在寒食节那天来的,追悼会上没有人哭。”这也是李成对家国身世的悼念。他引以为傲的唐王室血脉,就像这巍峨的石碑,矗立在旷野之中,在冷峻的森林之下,庄严而肃穆。但时间不会停留,逝去的东西无法追回,今天注定成为历史。世世代代的人和事,不都像这块石碑一样,留下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让后来人铭记吗?
人们把成就、经典和名字刻在石碑上,因为石头更能抵抗时间的侵蚀。但是石头也会风化,在无情的时间里,字迹会变得模糊。明代张越在《琅琊寺》一诗中写道:“点烛念残碑,法不可为。谁说金是所托尔。”那么什么可以不朽呢?
北宋干德五年(967年),人荣威仰慕李成的名声,邀请他做客。他带着家人去了周琛,在那里他每天都喝醉,最后死去。
李成也是幸运的。在乱世和人命如草芥的社会中,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他画笔下的风景透露出一种冷峻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枯树交错的森林中,从泠然吹来的风让观者安静和沉思。想象自己是画中行人的不仅仅是李志毅,我也是,很多人也是。因为,那是李成总结和净化的世界,可以容纳所有人。
因此,没有必要用石碑来标记。即使他的大部分画作已经损坏,现存的杰作最终也会腐烂,但它们会以各种形式的图像感染一代又一代人。因此,作为艺术家,李成是不朽的——尽管他不想被视为画家。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反映了世界的无常。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