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新闻作者蒋晓蓉
“你好,请看这里的摄像头,‘刷脸’值机!”首先出示身份证件,然后面对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标准流程。
然而,看似标准的流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这段时间里,许多网友发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一些酒店已经取消了入住时的“强制刷脸”。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近年来,生活中需要刷题的场景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脸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是最敏感的个人信息之一,甚至关系到个人财产、家庭住址等隐私。
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在疑惑:“有必要到处认脸吗?”
生活中的刷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为什么酒店刷脸备受关注?
你确定入住酒店不用刷脸吗?趁着火热的五一假期,记者进行了随机调查。江先生假期住在千岛湖和杭州富阳的三家酒店。“千岛湖有两家酒店不用人脸识别,阜阳还有一家酒店需要。”蒋先生说,刷脸的频率确实比以前减少了。
春假期间,杭州的家长周女士带着孩子来北京旅游。“我们这次入住的两家酒店都在环球影城附近和北四环周边,只需要登记身份证就可以入住,入住效率提高了不少。”她说。
一位网友提供的上海某酒店前台的提示牌显示,“严禁对已出示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进行查验”“严禁未‘刷脸’办理入住手续”。如果要为忘带身份证件的旅客提供便利验证服务,应明确征得旅客本人同意。
记者了解到,杭州一些酒店近几个月已经收到相关通知,客人入住时不用刷脸。杭州绿城桃花源黄龙度假酒店按要求取消了人脸识别环节,酒店运营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当您需要注册人脸时,高峰时期前台经常会排起长队。取消人脸识别后,酒店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提升服务水平上。”总经理林家嘉说。
林家嘉15年前进入酒店业,非常熟悉入住流程的变化。“大约七八年前,一些酒店开始使用人脸识别。近两年来,住店客人明显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他们经常问人脸识别的照片存储在哪里,是否有泄露的风险等等。”他告诉记者。
在许多专家看来,酒店入住是人脸识别技术被过度使用的典型场景之一。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多次呼吁加强人脸识别安全监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代斌提交了《关于限制旅游场景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的提案》。他通过对云南、广东、北京等地的酒店企业、旅游商务部门、基层派出所和当地公安局的调研发现,酒店安装人脸识别设备终端没有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也没有正式的书面部门规章。
事实上,不同的酒店使用不同的人脸识别设备。“虽然公安系统要求进行人脸识别,但酒店使用的设备标准各不相同。一些酒店有足够的预算和更好的设备。一些小酒店使用小制造商的设备来节省成本。人脸信息的安全性确实令人担忧。”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取消酒店‘强制刷脸’有利于有效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表示,即使目前仅在部分城市推广,这仍是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重要进展。
无处不在的“刷脸”
上班刷脸,出入小区刷脸,手机app刷脸...不知不觉中,人脸识别已经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钉子!”每天放学后,严女士的手机都会收到学校发来的信息,里面会弹出女儿进出学校的实时照片。
“初一开学时,学校要求上传孩子照片进行人脸识别系统。主要目的是签到和打卡。”闫女士表示,未成年人的人脸信息非常敏感,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检查考勤,但学校有统一要求。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只能上传照片。
自去年夏天以来,一个强有力的“人、证、脸”实名登记系统已成为一些流行歌手演唱会的标准。一位今年4月在杭州奥体中心观看周杰伦演唱会的观众告诉记者,当天进入场馆时,她过了两道关。首先,她人工检查了自己的身份证和车票信息是否一致,然后她进入第二个闸机刷脸。只有通过人脸识别后,她才能进入会场。
五一期间,王先生带着家人去了江西南昌,其中一个行程是参观王腾馆。他打开了订票的页面,当他填写游客信息时,系统要求他上传一张身份证和面部的照片。他有点惊讶。“虽然最后不上传照片也能订票,但如果不留心眼,肯定会上传。”他告诉记者,这样的刷脸是不必要的,而且容易泄露隐私。
网上购买王腾馆门票时显示的页面由受访者提供。采访中,记者发现,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刷脸”,在“用隐私换取便利”的逻辑下,大多数人并不多加在意。然而,有些人别无选择只能妥协,有些人选择了说“不”。
浙江理工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郭冰长期研究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的首席检察官。2019年,他因不满杭州野生动物园有限公司强制游客“刷脸”而将其告上法庭。
作为动物世界年卡的会员,郭冰在填写信息时留下了指纹和面部照片。一段时间后,他收到一条群消息,入园方式由指纹识别改为人脸识别。郭冰认为,这种使用行为超出了之前收集信息的目的,即使用户事先被告知,也意味着强制同意。这场官司也引发了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反思。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默认同意和强制同意明显存在。郭冰表示,“同意”的基础是对风险的充分了解,但大多数人对人脸识别的了解还不够。社会认识到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需要一个过程。
人脸识别,边界在哪里?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近1.6万家人脸识别相关企业,其中约30%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用于人脸识别的边界应该在哪里?事实上,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国家网信办已划出“红线”。2023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人脸识别使用的三个限制条件——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赵认为,国家并没有全面禁止人脸识别技术,而是强调合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在他看来,人脸识别的边界在于技术的应用与目的之间是否存在“充分必要”关系。
例如,在一些关键的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技术是确保公共安全所必需的。但是,如果在景区、社区、校园等场景中有可以达到相同技术效果的身份验证方法,则没有必要应用人脸识别技术。
一小区内的门禁系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此外,“安全”是人脸识别应用的另一个关键词。新规很明确。向公众提供人脸识别技术服务的,相关技术系统必须达到三级以上网络安全保护的防护要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需要每年进行一次保护评估,以测试其是否可以抵御黑客攻击并防止数据泄露和窃取。
一张人脸照片,加上一小段音频,就能生动地再现一个人的数码形象。目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的应用面临新的挑战,这放大了人脸数据泄露带来的风险。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人脸识别信息的安全,许多专家将重点放在了照片的存储期限上。“关于人脸信息的存储期限,建议根据不同场景的必要性,进一步细化法律要求的‘为处理目的所需的最短时间’。”赵解释说,此外,允许“无限制、不可撤销和任意授权的人脸信息”是无效协议。
技术没有好坏之分,但有好坏之分。目前,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就像一列飞驰的火车。除了技术支持,需要的是规则和法律的约束。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