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
音频/万丽君
最近,一股“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的风吹到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席卷了青年群体。有的地方甚至一节课都难求,出现了著名的“网上抢课”一幕。这种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在职学历再教育的“夜校”,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青年夜校”。
“青年夜校”的诞生,在一些人的期待和质疑中。“上班都够累了,怎么好好学习?”“课程质量良莠不齐,是新的智商税吗?”“青年夜校”将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内卷化”...在种种争议中,这所新夜校的特色和内涵也逐渐冲破迷雾,变得更加清晰。
与传统的“坐以待毙”的教学方式不同,“青少年夜校”更类似于“成人的少年宫”。有美容、视频剪辑、茶艺、拳击、声乐等多种课程。时尚也充满了实用技巧。在这里学习的年轻人并不执着于课程的“含金量”,而是更愿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接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青年夜校”的蓬勃发展,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年轻人对终身学习的立体、全面的理解和实践。
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一人户”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据粗略估计,目前有近1亿成年人独居,其中年轻人和老年人是独居的两大群体。就现实而言,“让年轻人走出去”已经从私人选择上升为社会话题。深入分析年轻人的内心,其实很少有人主观上拒绝社交,但在日常工作的压力和生活圈子狭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确实常常会选择独处。
“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一个想法和一个想法交换会变成两个想法。”就在上周末,一场由“人”发起的“知识夜宵”分享会在湖南湘江新区举行。来自媒体、IT等行业的年轻人围坐在火炉旁泡茶,分享各自领域的工作经验。“这种分享会就像‘打开盲盒’,能迅速拓宽你的社交边际。”现场参与者的感受也透露出了“青春夜校”在知识分享之外的更多可能。
有人在“青春夜校”拓展社交活动,有人在这里寻找融入城市的途径。在年轻人的心目中,下班后的时间就是生活一块“私人土地”,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来装饰和耕种。回顾今年夏天爆红的城市漫步、露营等新时尚,其运营逻辑与“青春夜校”有些相似。每个人都可能沉浸在“精神的桃花源”中,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吸收一些知识的养分;或者干脆“空”走一走或者跑跑步,用由此产生的放松感熨平白天的“褶皱”。这反过来又提出了“如何让城市保持活力和自由”的重要问题。
俗话说,“心无所栖,无处漂泊。”对于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实现“这份安心是我的家乡”的关键在于城市营造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近年来,从青年人才公寓的建设,到新潮街区的打造,再到城市口袋公园的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地方不遗余力地回应年轻人的需求,让他们成为城市中“看得见的存在”。这种亲密温暖的感觉,更加坚定了大家在这里扎根、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当然,“青少年夜校”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天然具有公共文化属性。在走向市场的同时,一定要牢牢记住“为了什么而出发”。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有人以组织晚自习为名诈骗钱财。如果我们不再关注“沿途风景”和“知识的价值”,而去研究如何“割韭菜”和“凹姿势”,那么“青春夜校”就很难真正成为生活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年夜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年轻人所期待的,也是城市管理者应该考虑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