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着一张小桌子,虹口区嘉兴路瑞虹二期小区居民袁继烈正在和垃圾分类志愿者聊天。他们所在的区域是该社区的“新景点”——靠近翻新的智能垃圾侧楼。这款24小时智能垃圾翼,以其时尚的外观、低碳的设计、接地气的理念,吸引了周边市民“成群结队”围观。
五年来,从“扔进一个篮子”到“细分成四个桶”,从规定动作到自觉行动,从“新风尚”到良好习惯,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引领了新风尚,走向了低碳环保的新生活,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关键一步。
从“垃圾生产者”到“资源创造者”
扔垃圾时感应开门,开关门时间设置为20秒;在有害垃圾的投放侧,有四个小窗口,分为废电池和废药物,每个窗口连接一个滑道,方便垃圾落入相应的专用垃圾桶...这也是瑞虹二期小区根据近几年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定制的智能垃圾翼。从“不知道怎么分,不愿意分”到“主动分,智能分”,瑞虹的二期探索,也是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在上海从“新风尚”走向良好习惯的一个缩影。
瑞虹二期是一个大型高层住宅区,13栋楼住着1700多户居民。袁继烈回忆说,5年前生活垃圾分类刚推行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让居民从“学会分”变成“愿意分”——每层楼都有垃圾桶,居民习惯“往家里扔一袋垃圾”。由居民区党总支发起,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党员、楼领导和热心居民组成了垃圾分类志愿者。他们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及时把这层楼的垃圾分类,提醒邻居专门把装着湿垃圾的袋子挑出来,扔到干垃圾桶里。
社区居民自觉分类投放垃圾。一个月后,小区内的干湿垃圾将达到95%以上的有效分类。楼道里的桶搬走后,小区里设了4个垃圾投放点,每个地方放了4个垃圾桶。但是位置已经被微调了——没有人希望垃圾桶靠近他们的窗户。后来有看过其他山的石头的居民提出建议:建一个无臭无污染,外形美观的垃圾厢房。由于6号楼到8号楼的居民区人口最多,我们决定从这里开始试点。
2019年以来,包括嘉兴路街道在内的虹口区多个街区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推进垃圾分类“技术+管理”的统一智能化改造。在瑞虹二期所属安丘小区党支部书记雷国兴看来,所谓“智慧垃圾翼”,不仅仅是数字化赋能,更是对“四桶”的进一步精细化管理。以面积大、投入多的可回收物为例。改造过程中,可回收物占了10个窗口的一半,分为废面料、废金属、废纸等5个子窗口,从源头进行分类。同时,小区物业白天安排保洁员看翼,及时拆封居民摆放的快递箱和泡沫塑料,更好地利用宝贵的空间。对居民扔垃圾也提出了更详细的要求。在“废塑料”投掷窗上,不仅贴着空瓶的图案,还贴着“干净的塑料饭盒是很好的再生资源”,规范了塑料制品的投掷。这些都让居民通过前端的努力,从“垃圾生产者”变成了“资源创造者”。
将低碳理念转化为生动可行的措施
瑞虹二期智能垃圾侧楼顶部安装了一块光伏板,作为小区备用电源,使其不仅成为垃圾分类示范点,也成为居民低碳生活的承载点。“我们将通过实践倡导低碳生活新风尚,不断提高辖区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初步形成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军说,辖区内的“彩虹站上空瑞虹共享客厅”定期举办公益集市,鼓励居民交换闲置物品,通过设置制作环保商品的摊位、现场举办环保讲座等方式,宣传低碳理念。再比如,凯鸿嘉园在辖区内的小区“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平时向居民宣传“生活小妙招”,包括鼓励电视机顶盒不用时关闭电源,建议使用可擦白板,减少白纸消耗。前不久,历时一个半月的嘉兴路街道首届“低碳生活时尚节”开幕。通过探索自然、以物易物、环保作品展示,将低碳理念转化为生动可行的创新举措。本月,《嘉兴路街道低碳生活新时尚实践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对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参与建设、建筑能效提升、垃圾分类减量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启动了建设低碳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近零碳排放既有建筑改造、建设辖区本地湿垃圾处理设施等10项重点工程。嘉兴路街道还将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专业机构合作,在社区试点低碳场景。比如结合居民绿色出行、节约用电、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等场景引入积分制。,并同步到上海碳包容性管理运营平台,形成个体减排量,再转换为碳包容性体系中的价值交换符号“碳积分”。“碳积分”可以通过消费、取消等消费机制形成激励,构建可持续的社区碳普惠体系。
“老问题”变成“新景点”,有助于分享和分享。
瑞虹二期的智能垃圾翼旁,亲子洗手台上放着三瓶洗手液,都是住户自发从家里带来的。“说明厢房的改造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居民吴说,从去年提出改造垃圾侧楼到最终成型,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总支反复听取和吸收各方意见,把这个曾经人人避之不及的“老问题”变成了人人爱来的“新景点”。雷国兴介绍,改造过程中,社区动员了9名有设计专长的志愿者参与,将各方的“金点子”变成了“金果”。比如把厢房旁边两个利用率低的快递柜挪到其他地方,把一些地面绿化调整为墙面绿化,改造成可以踏入休息的景观小品。后来根据居民意见,在那排座位中间加了一个小圆桌,两边加了老化的扶手。垃圾侧厅的显眼处张贴了“建言献策”二维码,让居民随时发表意见和建议。最近有居民建议在湿垃圾入口处加连接板,保证湿垃圾不滴入缝隙,避免厢房残留污水。居民提出的意见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垃圾分类带来了环境变化,促进了邻里和谐。它已经成为我们社区基层治理的晴雨表和评价社区工作的标尺。”在嘉兴路街道,从垃圾分类延伸出来的基层处理妙招还有很多:明亭社区考虑到居民流动率高,制作了介绍垃圾车厢位置等信息的《新居民指南》,帮助新居民融入社区。香港丽园社区从垃圾分类志愿者中发现了更多有技能的居民,组建了包括小组团队在内的多个专业志愿者团队,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社区活力。
“未来三年,嘉兴路街道将充分把握特大城市中心街区的特点和规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刘军表示,党建将引领社区治理优化行动、居民自治水平提升行动、社区法治水平提升行动、社区道德治理水平提升行动和社区号治理水平提升行动,全面拓展市民驿站功能内涵,打造低碳生活新时尚实践区,率先试点完整社区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应急机制,探索实施社区差异化治理新模式。通过齐抓共管、精准施策、长期努力,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形成社区治理品牌。
作者:山
文:本报记者单摄影:叶兴编辑: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