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的孩子读书给谁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县乡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中国,能否让县乡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大学教育机会,不仅关系到县乡家庭教育投资的成功和阶层流动的实现,还关系到中国社会整体流动渠道能否畅通,国家对县乡教育的巨额投入能否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能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县乡的孩子和家庭

从政府和公众的角度来看,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作为一个民生问题来重视和讨论的。教育是县乡家庭最重要的支出项目之一,教育成果也会影响县乡家庭的发展。

但对于县乡家庭来说,由于经济积累能力有限,城市化压力大,教育投资能力远非城市中等收入家庭和富裕家庭可比。县乡家庭需要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低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低成本;第二,校外教育投入低,通过提高校内教育质量,降低了家庭参与校外教育培训的必要性。降低家庭教育成本,需要办好公办教育,让公办学校成为家庭认可的优质教育资源。

为什么关注县乡孩子的教育。  第1张视觉中国供图如果我们的县乡教育出了问题,比如乡村教育的衰落,县城的崩溃,公立教育的衰落,不能满足县乡家庭所期待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县乡家庭就会被迫调整家庭发展规划。由此,“陪读妈妈”会普遍出现,家庭会花高额费用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校外教育支出也会成为家庭的刚性支出项目。教育投资将成为县乡家庭最主要的投资,挤压县乡家庭的经济积累,降低其抗发展风险的能力。

不仅如此,家庭的团结和韧性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年轻妈妈回乡陪伴,夫妻长期分离会影响夫妻关系。据陪读妈妈说,分居两年以上的夫妻,很容易产生感情危机,严重的时候会产生家庭危机。陪读家庭为了省钱,租的房子基本只有一个卧室,也就是说陪读妈妈和孩子长期住在一个房间里,空间的接近会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陪读妈妈承担着家庭的教育信任,生活在每天面对其他陪读家长的环境中,会产生难以克服的分散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焦虑,也会因此对孩子成绩的波动非常敏感。当陪读妈妈把这种教育焦虑和对成绩的重视传递给孩子时,孩子会觉得自己处于一种非常压抑的家庭氛围中,甚至会主动减少或拒绝与妈妈交流自己的学习问题和内心想法。

由于妻子回国陪伴,独自在外工作的丈夫承担着家庭经济的重担,面临的劳动压力和精神压力可想而知。沉重的压力下,家庭会减少发给老人的资源,甚至需要八十几岁的老人继续用资源赡养子女,比如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积累。在这种结构下,没有能力投入资源的老人会被子女和自己认为“无用”。老年人的价值被物化,家庭面临伦理危机和隐性养老危机。

县乡儿童与整体社会流动

县乡家庭期望的向上流动是参照自己的起点来评价的。不是在年薪百万,有车有房的一线城市,而是在收入很好很稳定,能活得有尊严的县城或者地级市。只要孩子能逐渐实现向上流动,家庭认为就能满足他们的期望。

因此,县乡家庭所期待的县乡教育,并不是高质量地培养出大量考上“清北复交”的学生,而是稳定地、大量地培养出被两所或两所以上学校录取的学生——这是政府、学校、家庭共同投入才能实现的。从这个角度看,县乡家庭期望的向上流动是渐进的。

县乡孩子的教育流动不仅仅是孩子的流动。其实在城市里,也有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这些薄弱学校一般都位于郊区,在这里就读的孩子都是城里的底层家庭。他们的家庭和教育情况与县乡孩子非常相似,也是广义的县乡孩子。

目前,我国有2800多个县,5亿多农民。加上县城人口,有9亿多县城人口。县乡家庭的逐步向上流动将极大地改变中国社会的等级结构,增加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使社会结构更加健康,提高社会的整体流动水平和质量。

县乡孩子是县乡家庭实现向上流动的希望。县乡家庭的阶层流动和城市化是接力式的,父辈没有实现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只要看到孩子有通过教育增加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县乡家庭就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就会勤奋努力。有了希望和毅力,我们的社会才稳定,才充满希望。

县乡孩子的整体社会流动是渐进的、大规模的,他们的教育一定是低成本、高质量的。因此,我们需要维护县乡教育生态。

一是塑造县乡村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县乡的孩子在镇县范围内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在农村办好乡村学校模式,在县城办好县中学。我们需要反对地级市和省会城市超级中学的跨县“掐尖”招生,否则县乡家庭会流向地级市和省会城市,学生会流失到地级市和省会城市,县乡教育生态会被破坏。

二是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家校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学校不要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家长,家长也要放心,老师要照顾好孩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负担,使教师能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育教学上。县乡的孩子主要来自农民家庭和城镇双职工家庭。家长缺乏能力或时间进行文化教育。县乡学校需要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在县域内合理布局寄宿制学校。相关部门要敢于承担责任,引导家校形成沟通互信的关系。

县乡儿童与经济社会发展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县乡的家庭和孩子对我国建立的公立教育体系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如果县乡的公共教育办得好,县乡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可以相对低一些,县乡的孩子仍然可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有无尽的机会追求向上的阶层流动。这不仅意味着国家对县乡教育的大量投入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也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公立教育体系在培养人才方面是高效的,凸显了这种教育体系在弥合阶层差距方面的作用。

搞好县乡教育,给县乡孩子教育流动的机会,也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这些县乡的孩子对家乡是有感情的,发自内心的对回报家乡、发展家乡有温暖的感情。

出国的县乡学生是县域发展的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本,留在家乡的县乡学生是县域发展的主力军,是当地农业现代化的接班人,是中西部县域推动产业发展、承接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产业转移、加入产业升级队伍的人才基地,是东部县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本。

作者和团队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县乡的孩子》,对县乡教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我们希望通过集体的努力,共同解决县乡孩子面临的教育困难,为县乡孩子的成长做贡献。

(作者是安徽大学社会政治学院讲师,《县乡的孩子》作者之一。)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