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间,拼多多盘前涨幅扩大至7%,报155美元/股,总市值达2150亿美元。当日晚间,拼多多发布第一季度财务报告,营收868.1亿元,市场预估768.6亿元,同比增长131%;调整后净利润306.0亿元,市场预期155.3亿元,同比增长202%。财报还显示,拼多多第一季度研发费用为29亿元,同比增长16%。在竞争中出生和成长的拼多多总是那么出人意料。无数人拿着放大镜审视它的模式、逻辑和价值,得出了自洽的答案。拼多多集团董事长兼联席CEO陈雷在季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发出内部声音:公司将继续专注于长期价值创造和企业内生价值的增长。回顾拼多多快速发展的九年,我们更能理解2018年拼多多上市前在致股东信中做出的预测:“拼多多将是一家敢于投资未来、立足长远的公司。它可能有时看起来激进,有时又过于保守,但它实际上遵循了一个简单而一致的逻辑,即专注于这个机构的内在价值。”六年后,“内生价值”的再现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把理解拼多多的钥匙。责任:在拼多多的价值观中,一个核心关键词是责任。基于这一职责,拼多多将自己存在的基础定义为“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一说法在他的各种公开发声中屡见不鲜。甚至在最初的致股东信中,也有这样的期待:“我希望如果我们的团队在焦虑中醒来,那永远不是因为股价的波动,而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消费者真正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对我们不满甚至抛弃我们。”从电商企业的角度来看,拼多多确实坚守了自己的“本分”:唯一的赛道是电商,无论是直播、短视频还是其他什么,都只是平台助力电商的工具。多多买菜、跨境等新开设的业务非常耀眼,但底色仍是电商领域的延伸。在用户价值方面,从白手起家的拼多多模式,到行业首创的“百亿补贴”玩法,以及其他电商平台纷纷效仿的“只退款”服务,拼多多在不同时间交付的不同用户体验的本质都是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需求。拆解其演进过程,无非是从平台维度实现“利益”和“服务”的内生价值。价格实惠是一件真正的好事,它引发了当前如火如荼的价格普遍化;服务是用户的消费体验,是人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拼多多仍然朝着这两点做出了努力。一方面是让福利更“多”。例如,在今年年初的春节,除了百亿补贴、万人团、多人团等传统常规活动外,拼多多还投入超过30亿元的现场资源和红包优惠继续让利。有意思的是,拼多多成为不少商家新品首发的起点,比如伊利的龙年限定产品,凭借营销活动一度突破百万,成为用户新消费场景的选择。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服务更好。以物流配送为例,所谓的新疆等偏远地区不包含邮费,这一直是一些用户在网上购物的痛点。不是解决不了,而是成本覆盖不了。物流需要较高的触达成本,尤其是终端配送网点与用户之间的最终匹配时间,往往以天为单位计算。拼多多的方式是在新疆实现快递包裹免费到村,并将终端网店和用户的示例缩短到2公里以内,有效地将收件时限缩短到24小时。现实情况是,今年以来,新疆一半以上的村庄都能体验到“送货到家”的便捷服务。与之对应的,自然是拼多多在这些地区的订单快速增长。而且很多福利和良好的服务也可能叠加在一起。在“以旧换新”是我国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的背景下,拼多多携手三方服务平台,围绕手机、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等常见品类为用户提供“以旧换新”服务,以旧换新对象支持数百亿补贴热门商品。看来拼多多一直在努力,尤其是一些不会带来短期利润的“笨方法”。这不符合商业个体自我欣赏的本能。但如果换个角度,我们不难理解拼多多的追求,这是一种更长远的价值。这更符合拼多多一贯的价值追求。回顾六年前,拼多多上市前后面临的市场环境是满足更多人的消费需求。例如,订购订单和补贴数百亿的本质是以盈利的方式刺激消费需求,从而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一路走来,在当前存量时代,拼多多实现了用户需求的变化。除了消费需求的满足,存量时代的用户开始为用户提供更具“消费尊严”的商品和服务。更实惠更好的服务,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才是平台的内生价值。从更长的时间来看,以前被放弃的短期利益已经成为其更快增长的助力。二。身份:公共机构、电商平台和商业社区拼多多一直被定位为电商。作为一种商业形态,电子商务的核心在于与社会消费的结合和表现。这使得电商平台作为载体天然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走向公众也是每个平台被称为平台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有趣的一点是,拼多多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一家独立的公共机构,一家“为最多用户创造价值并生存”且“具有独特社会价值”的公共机构。除了消费者需求的匹配,农业是拼多多社交价值中绕不开的一个基本盘。就其平台的战略动作而言,在百亿补贴之后,拼多多的第二个百亿项目是“百亿农业研究”,旨在帮助农业发展,这也占拼多多R&D费用的相当一部分。整体来看,拼多多科技创新的方向是通过技术创新打磨供应链能力,推动供应链降本增效。拼多多持续投入这类研发。如前所述,2024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研发支出为29亿元,同比增长16%。此前,其已连续两年投入超过100亿用于研发。从商业角度来看,农产品的整体线上渗透率并不高,其痛点在于产业源头的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和供应链能力不足。拼多多在供应链方面的努力,成为农产品线上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随着生鲜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设施和技术的完善,农产品出村进城的“上行”成本持续下降。反而成为拼多多支撑其电商价值的新支点。而拼多多在农业领域的深耕仍在不断深入。同样在第一季度,拼多多支持举办了多场农业科研大赛,并携手高校团队推出“科技书院”计划,支持优质农业科研项目,从源头上助力农业转型。同时,其“农业云行动”持续深入安徽、云南等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提供电商专题培训和一对一定向指导,鱼渔双教。如果说法利农业被视为拼多多电商撮合和履约价值的延伸,那么多多买菜的“二次创业”则是其业务的延伸。对农业的持续投入降低了多多买菜的物流绩效和采购成本,并转化为平台的内生价值,让农民和消费者都受益。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形成更深层次的行业壁垒,这无疑是“用户价值”逻辑的延续。就结果而言,目前多多买菜已覆盖除西藏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配送点进入全国70%的行政村。这也印证了拼多多注重长期价值创造和内生价值积累的正确性。况且,拼多多作为平台的另一方,是由众多用户、商家、服务商和平台共同组成的商业社区,相互依存,共同成长。无非是拼多多的第三个百亿项目将是“百亿生态”。在完成用户需求的基本满足和平台基础设施的初步完善后,“百亿生态”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优质商家和商品提供的资源倾斜,从而帮助优秀商家实现高质量增长,提升平台整体生态质量和效率。数百亿补贴,数百亿农业研究,数百亿生态...几个百亿项目背后,是不同维度的各种投入辐射。六年后,一个看似矛盾的情况出现了。拼多多没有追求短期利益,而是连续实现了超预期的增长——在这份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中,营收增长率增长了一倍多,高于市场预期。市场反馈印证了拼多多注重长期价值创造和内生价值积累的正确性。三。对话:时隔六年致股东的第一封信是拼多多对自己未来形态的预设或期待。它成立于三年前,上市前夕。在此之后,拼多多以行业始料未及的方式迅速崛起。当时,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拼多多快速增长但并非昙花一现的关键在于,所谓的“物质利益”并不是一种营销噱头策略,而是一种真正的价值,它实际上可以传递给以前没有覆盖到的庞大群体。拼多多这个自我定义的公共机构,其实正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过去的六年里,他们以更符合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方式,以同样的商业逻辑做出了回应。在这场无声的对话中,六年来的商业行动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财报中亮眼的数据是阶段性的答案,再次彰显了拼多多的底色。需要认识到的是,电商行业经过几轮玩家洗牌和模式创新,已经开始“二次开发”,竞争和机遇正在加速到来。陈雷在电话会议上的原话证明拼多多并不焦虑。“公司业务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波动的。不过,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专注于长期价值创造,所有的业绩波动最终都会回归到我们积累并不断增长的内生价值。”逻辑正确,方向正确,结果正确。拼多多的实践和状态为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命题提供了新的样本。
本文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请联系hezuo@huxiu.com获得授权。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