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

音频/万丽君

在此期间,电影《停不下来的年会》像一匹“黑马”一样引领着市场。该片从豆瓣8.0分逐渐上升至8.2分,是近五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喜剧。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该片上映19天总票房破8亿。口碑和票房“双丰收”,这部电影究竟有什么魔力?

“荒诞但不悬浮”是大多数人的感受。影片讲述了在集团裁员时,职场菜鸟胡建林被误调到总部,被误调的人事经理马杰为了保住工作被迫处理此事,引发了一系列笑话。电影中如将“优化”理解为“升职加薪”的错位,对齐颗粒度,形成闭环、底层逻辑等“职场黑话”,领导与下属之间“互相忽悠”,以报销车费为诱饵鼓励加班等,犹如一面“职场镜子”,照出众生相。

结尾,主角演唱了改编版的《我的未来不是梦》,讽刺了职场潜规则和“黑心老板”的RAP词,甚至喊出了“打工者”们难以言说的心声。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这是我们公司的纪录片”“太真实了,笑不出来”“看完谁出汗了。”...

近年来,《我一点下班》《你是新来的生活》《我是余欢水》《新闻女王》等审视职场生态的影视剧变得更具可看性、更接地气。无论是艺术风格的荒诞,还是叙事主题的荒诞,这些作品都在与观众的“磨合”和“对话”中逐渐成为人们“挑战现实、放飞理想”的弹丸。

那么,影视剧真的是“万能解药”吗?

它可能会减轻“痛苦”,但不能完全消除“根源”。正如一些观众所说,电影《停不下来的年会》是一部“成人童话”,严肃的内核包裹着喜剧的外壳。之所以将其定位为童话故事,是因为影片中主角们面临的职场压力不仅是主角们的个人问题,还有被艺术化后的集体困惑。不同的是,主角可以通过一些“升级和指责”获得“幸福的结局”,但现实中的个人很难轻松消化职场中积累的压力。

前几天,“90后、95后涌入装修工人行列”的消息冲上热搜。拿着每月三四万元的高薪和不受约束的工作环境,许多年轻人放弃了“体面”,只想“赚钱”。表面上看“靠劳动挣钱很光荣”,但这种“自我和解”的背后,是否也有被现实打脸后的清醒和无奈?在这种情况下,这群中途转行的年轻人知道,成千上万仍在坚守CBD的白领可能也在品尝。

“西方的好莱坞在美国,东方的好莱坞在香港。”公众对90年代香港电影的评价揭示了那个黄金时代香港电影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香港电影的体量上,也体现在香港电影人对待电影的态度上——优质的剧集要有人情味的温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电影《年会停不下来》为例。虽然看主角团“整顿职场”让人热血沸腾,但清醒的现代人也知道“当老板不容易且珍惜”“一部电影改变不了职场生态”。然而,将电影视为“手术刀”,剖开个人坚守立场、追求正义、直视内心等议题,也是一种收获。正如导演在采访中所说:“生活可以变得更好,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这种价值值得我们所有人重建信心。”

挡不住的是年会,更是大家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几千年前,诗人李白在进京前吟诵“笑看天出门”。现在,《年会停不下来》以喜剧反映现实,也算是同一个主题的延续。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所以我们需要狂欢并期待狂欢后的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