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名记者打造天津能源革命先锋城市系列报道(引题)
绿色用电:城市生产生活正在悄然改变(主题)
天津日报记者魏小梅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绿色电力的广泛使用正在悄然改变城市生产生活。
从新能源汽车普及到城市充电桩布局,从园区企业用电转型到村民用电变化生活...连日来,记者在天津打造能源革命先锋城市采访期间,深切感受到使用新能源的“浓浓绿色”。
今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提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种植优质绿色底色”。天津如何推进绿色电力应用场景创新?你的工作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走进绿电的消费端一探究竟。
如何建设城市充电网络?
“主人,你看!这辆车剩余电量不到9%,我们的DC快充电桩可以充180 kW超大功率,不到半个小时电池就能充满。”“现在是用电高峰时间,电价最高。我们分析,车主来充电是因为电池电量太低,着急用车……”
检查充电设施、检测设备,分析充电桩电子屏上显示的数据...冬天,在滨海新区于家堡双碳创新充电站,国网天津滨海公司营销人员魏先建、李少雄跟在他们的“师傅”——“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检部配电检修班班长张立明后面。
“能源革命不仅是宏观的、系统的,而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张立明告诉记者。
于家堡双碳创新充电站于今年7月投入使用,毗邻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共建成77个充电停车位,可辐射交通枢纽、商业广场及周边10多个居民区。预计年充电量超过200万千瓦时,年可减少碳排放2500吨。
“智能充电为开车去滨海网上名人馆、网上名人科技馆的人提供了便利。”魏先建说,“晚上低电价时期,这个充电站的充电桩利用率很高,达到70%,附近小区的居民都愿意把车停在这里充电。”
张立明带记者来到充电站的“黎明创新区”,介绍了他参与研发的充电发明产品。近年来,在绿色低碳的能源转型大背景下,“修师傅”也在向“电创客”转型,带领团队申报技术创新500余项。
“‘实践出真知’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滨海新区时对我们一线电力工作者创新成果的肯定,更是沉甸甸的鞭策!”张立明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看到的带电作业机器人已经产业化,可以在10千伏带电作业中替代人工作业,有效保障了带电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目前已在全国21个省份推广应用57000余次。
根据张立明团队对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创新成果,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制定了首个国际标准《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指南》。
“要为绿色出行和美丽生活充电,电力行业的工作者也要‘充电提能’。”最近,张立明牵头研发了自动充电机器人、自动输电机器人、移动共享充电桩、共享能源箱等。,都是针对日常检查维护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形成创新成果。
在充电站的一角,一个特殊的充电桩格外引人注目。与传统充电桩不同的是,它由横跨四个停车位的龙门架、终端扫码支付设备和“卷尺”充电枪组成。“卷尺”充电枪不再是固定的,而是移动的,可以在龙门架上来回滑动。龙门架横跨该区域,可以滑动到需要充电的地方。
“近年来,能源转型的步伐太快了,我们的研发步伐从未停止。”指着这个移动共享充电桩,张立明说,“这项研发成果通过更少的充电桩服务更多的车辆,特别受欢迎,为老旧小区充电难、建桩难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目前创新已在滨海新区惠阳里、李红霞等多个小区完成并投入使用。”
新能源的大量使用,正在默默的改变着城市,改变生活。
“国网天津电力已建成城市中心区0.9公里、市区3公里、郊区5公里的充电服务圈,初步形成覆盖全区、车桩配套、适度超前的骨干充电网络。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国网电动汽车服务(天津)有限公司建设运营部部长赵迎春说。
《天津市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汽车总产量的45%。《天津市进一步建设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市力争新增各类充电桩不少于10万个,车桩比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
新的充电网络将如何适应绿色出行的需求?
“目前天津的电动车分布呈现出城区化、广域移动化的特点。遵循电动汽车运行规律和充电需求,天津充电基础设施总体呈现区域集中、分布广泛的特点。公共充电设施选址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布局和场地资源,以方便用户为导向,兼顾停车便利和停车场容量等因素。”赵迎春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般乡镇、过境高速公路、电动公交车、4A级以上景区充电站全覆盖。”赵迎春透露,截至目前,国网天津电力运营充电站已达1608座,充电桩11981个。到2025年,天津将基本建成以大型综合充电站为支点,主要交通网络沿线和区域中心点中型充电站为骨架,分散小站为辐射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更好地满足充电需求。
“‘实践出真知’,实践也会出‘正解’。创新就是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有时候研发会走在应用的前面,比如路上的自动输电机器人。”张立明说,“关键是要拓展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在实践中找到新的方法。”
企业用电如何“转”?
“绿色用电为电力创新和能源创新带来了很大的空间,我们在一线感受很深。”冬日的午后,记者跟随国网天津宝坻公司大白庄供电服务中心主任徐向阳走进宝坻区九原工业园。“看,我们公司的大‘充电宝’!目前是全市最大的用户侧储能项目,在华北地区也是走在前列的。”在天津高东膜技术有限公司厂区,装备部副部长杨振宁向记者介绍了企业自建储能项目。“企业投资的总装机容量20860千瓦时的储能电站项目,7套储能舱及配套设备已组装完毕。”
“一个月能省下60万左右,这对企业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一年能节省电费700万左右。”杨振宁的储能电站“充电宝”是企业用电的一种方式。
高东膜主要从事锂电池隔膜的生产,是国内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杨振宁说:“企业最重要的成本消耗是电力。我们也深耕新能源领域,有强烈意愿生产绿色低碳、节能降耗的产品。企业投资的317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已于今年7月投产。此外,我们正在规划建设风力发电,企业自身将实现风光储一体化。”
同一个园区还有企业搭建的“暖宝宝”。今年冬天,天津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改造项目已投入使用。
“用10台新的热交换器替代辅助冷却设备,吸收空压机产生的七八十摄氏度高温余热,加热供热管道中的循环水。”企业工程部电气工程师潘军介绍。
天津贝特瑞是集R&D、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中间相碳微球、人造石墨、天然石墨、无定形碳等用于电力、储能电池和消费电子产品的产品。
徐向阳说:“企业生产线24小时运转,热源稳定,不仅能满足工厂600人的冬季取暖,还能全年为员工提供热水洗澡。仅此一项,企业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0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多吨。”
“企业扩容和储能项目的难点在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因为是全市首例,所以一切都是新问题。”徐向阳告诉记者,“以‘充电宝’为例。如何优化方案,我们确实费了一番脑筋,把最早的日常‘一充一放’方案进一步优化为‘两充两放’,以释放削峰填谷、降低成本的效益。”
“另外,企业内现有的建筑设施已经全部布置完毕,电力、选址、监控等细节都要反复论证,确保安全使用。”徐向阳说,“经过这次探索,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经验,也促进了企业入园。天津盛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筹划自建储能项目。”
“九原工业园动力电池主题园区已经形成了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电池隔膜纸、固态电池制造、废旧锂电池回收、梯级利用为一体的产业链。园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意愿较高,示范效应正在释放。”天津久源工贸有限公司工业运营部副主任刘芷微说。
农村如何用电?
同样在潮白新河畔,距离九原工业园仅1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庄——宝坻区黄庄镇肖鑫码头村。这里曾经是一个粮食码头,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重点村。向北望去,在肖鑫码头村东侧的小桥上,几台高大的风扇缓缓转动着巨大的叶片。这里风电并网,车网互动充电桩部署,应用“光伏+储能”模式...作为国网天津电力“一园一村”工程中的村级示范,这座“千年古渡”成为天津绿色电力第一村。
“想不到我们家的电竟然是‘风’。”村民孙(Sunny sun)看着窗外旋转的白色风车。
艳阳天的“绿色电力”来自大唐中电田瑞3万千瓦风电项目。作为宝坻区第一个投产的风力发电项目,10台3万千瓦风力发电机每年使用2500小时,年发电量可达7500万千瓦时。根据计算,肖鑫码头村使用55万千瓦时/年的风力发电,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6吨。
肖鑫码头村2018年在宝坻区率先完成“煤改电”,实现了电采暖。从告别烧煤烧柴到实现风力发电,阳光阳光一家感受到了新能源、新技术、新服务带来的新变化。
前几天天气出奇的冷。国网天津宝坻供电公司林亭口供电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连续深入肖鑫码头村农家乐开展用电专项检查,确保供暖设备零缺陷运行,保障用户家庭温暖。
“你看,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用空气源热泵供暖。这两天外面这么冷,也不用半夜起来烧煤了。”一位经营农家乐的农民告诉记者,这两年随着“煤改电”的逐步推广,现在村子干净了,游客也多了。
到肖鑫码头村的游客可以享受一次“绿色电力”之旅。
村东停车场旁边有一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站内有两排光伏车棚,安装了8个充电桩,其中4个为车联网互动充电桩。
国网天津宝坻公司市场部综合能源技术管理专员李瑞鹏估算,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每年可帮助降低油耗3.62万升。按照年充电服务2000次,充电容量53000千瓦时计算,四个电车网互动充电桩每年可减少油耗21300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吨。
不仅如此,肖鑫码头村的88名村民用上了“智能电力”。
"只要改变热水器的加热模式就可以减少用电量."虽然是冬天,但已经过了旅游旺季。肖鑫码头村33号农家乐醇香阁的小院里,依然有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打牌。饭到了,老板红年正在门口的厨房炖着一大锅鱼,脸上挂满了笑容。
洪埝口中“改变热水器加热方式”的想法,其实是国家电网宝坻电力营销部计量室负责智能用电分析的专员王浩川在11月初提出的。今年9月起,国网天津宝坻公司在肖鑫码头村村民家的电表箱中“入驻”了130台“智能用电分析仪”,观察分析家中用户的用电情况和习惯,通过不同家电的用电波形“摸清”用电大户。
记者看到,在红年经营的农家院门口的电表箱里,一个蓝色的长方形小盒子连着电表,盒子闪着绿光。王浩川说:“这个蓝盒子就是‘智能电量分析仪’。”
经过两个月的数据收集和观察,王浩川发现33号农家院的醇香阁每天用电量在9月150度左右,10月120度左右。
“根据9月和10月分负荷用电清单,可以看出,红年家庭用电较多的负荷为:电热水器占37.73%,空调占14.82%,电暖器占3.36%,电机驱动器占3.86%,冰箱占1.9%。”王一川介绍道。
“你可以改变电热水器的常开模式。快热式电热水器升温快,需要时提前打开,用完后及时关闭,可以减少耗电量,节省电费。”王浩川向洪年建议。
王浩川的建议被采纳,11月,红年电热水器用电负荷降至27.69%。
“这个蓝色的小盒子真聪明。”洪念看着屋外的“智能电量分析仪”,念叨着。
宝坻区是一个涉农区,但它把“双碳”作为发展的新轨迹,全力推进“双碳”试点示范区建设。近日,“一园一村”成果入选《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案例集》,获评中国企业培训最佳学习项目。
肖鑫码头村低碳村生活场景初具规模,实现农村“碳汇”试点运行。目前,集屋顶光伏、全电厨房、智能用电分析等低碳元素于一体的李欢庄、肖鑫码头等乡村低碳民宿示范项目正在酝酿中。
未来,农村电力将更加“绿色”。
来源:天津日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