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

音频/万丽君

“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薄如蝉翼”“记忆只是一种保持仇恨的方式”“刺猬永远不可能是别人怀里的猫”...这两天早上的朋友圈,网友都被一个叫“文申”的大叔刷屏了。虽然没有加对方微信好友,但是一张自拍照片配上一段悲伤的文字,让大家有了共鸣感。

“文神”原名文,职业是驾校教练。在一个社交媒体上,他同时拥有三个账号,“连文”、“文神”和“文惠均”。早上上班,他是为家庭打拼的父亲“连文”;中午拍摄的时候,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中年大叔,能歌善舞。晚上emo一个人发帖自拍,就是颓废派文学大师“文”了。这三个不同人的设计,被网友形容为“70后大叔,00后思维”,“精神状态领先同龄人20年”。

很多人不理解文的一夜走红,甚至有人猜测背后有推手。抛开“幕后”的可能性不谈,“神闻”成功渗透到70后“年轻人”中,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级事件。

从早年的《一切都是浮云》,到去年的魔幻神曲《我是云南人,我是云南怒江人》,再到今年的《告诉老莫我想吃鱼》、《显眼的包》、《哈基米》...这些或自嘲或幽默的简化语言,以洗脑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形成了越来越热闹的群体狂欢。年轻人突破维度、年龄甚至时空是为了“凑热闹”、“赶潮流”还是“借梗说真话”,是在“抛梗”、“抓梗”、“玩梗”吗?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曾描述过“狂欢论”的场景:人们在节日的街头和广场上狂欢,而不害怕认同和颠覆。在巴赫金看来,这种狂欢总是呈现出“戏谑”和“挑战权威”的特征。“神闻”从一个无名小卒到网络名人话题的身份转变,充满了戏剧性和颠覆性。人们喜欢,留言甚至直接转发,不过是把心投射在这个“狂欢广场”上,试图摆脱现实困境,发泄生活压力。

通过网络新闻生活还原文的个体,其实是无数普通中年人的缩影。他知道生活的不易,他的口头禅是“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但在面对大众的网络端,他年轻幽默,让人看到了中年男性对生活的另一种态度。也正是这种哲学理性的“即使未来坎坷,我也要勇往直前”,感动了无数人。随着“文神”一词的逐渐流传,它的含义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代表文惠均本人,而是形容那些懂得珍惜生活和勇敢面对困难的个体。

1988年,一首《爱拼才会赢》激励了无数失意的人。如今,“平躺不能动”、“上进和上班之间选香”等自嘲式的热梗充斥网络。压力下的年轻人似乎不再相信“奋斗与成功成正比”。以《闻神》为代表的普通人的流行,给了年轻人实现梦想的无限希望和可能,也印证了“这是一个从梦中醒来的时代,一个有梦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疯狂、吵闹还是不被理解,《嗅神》的流行都是有一定时间价值的。

“我们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充斥着感官刺激、欲望和随机游戏的庸俗文化。”英国作家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一书中表达了他对文化发展的关注。当然,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下,也有不少专家指出,网络的“热梗”导致了“方言被异化”、“汉字被污名化”的现象。这种长期的关注其实是在警醒大众,“热梗”的流行不是坏事,只是需要更多的“冷思考”,需要更多的正能量,才能摆脱“狂欢后的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