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铭浩

近年来,“日常叙事”成为古装剧的重要创作趋势。在“日常叙事”模式下,这些古装剧一般表现为两种日常叙事模式:一种是以“古代日常生活叙事方式讲故事的作品,如《知不知道该不该是绿肥红瘦》《锦绣星汉》等,以古代人生活为主,满足现代人对古代人及其家庭的需求/。二是带有“现代日常生活生活”气息的作品,如《青青的日常生活》、《田》等。这些作品在展现古人日常生活生活的同时加入了现代日常对话、现代日常观念等元素,呈现出一种轻叙事的特征。日常入侵与魅力消失——古装剧“现代日常生活”的走向与反思  第1张《青青报》剧照

比如关于“游戏穿越”的作品《天吉梗》,话题性很高,主角借助现代游戏回到古代田庚生活的设定也很新颖。而且以“现代游戏人”和“上帝视角”的方式开启“游戏未知世界”的探索的设定,更符合当下网络“流浪一代观众”的喜爱。在这种设定下,作为一部“古装”,该剧有很多“现代”的影子——无论是剧本台词还是主角的概念。这种现代的影子,在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同时,似乎也在消解古装与古生活的魅力。正因如此,思考古装剧注入现代元素的程度,古装剧是否适合现代日常生活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

探究原因:年轻网民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和对主观想象力的高要求。

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古装剧走向现代日常生活生活的直接原因与现代观众的消费诉求直接相关。现在的影视作品受到很多20-30岁年轻人的影响。这些年轻人从小受到网络、游戏等各种文化的影响,这一代网民具有强烈的“权利表达意识”、“网络声音意识”等主体意识和行为。这也能说明他们希望看到为青年主体说话,展现青年主体的作品。比如2022年在网上大火的《开头》,讲的就是“年轻的游戏一代借助年轻游戏和推理的优势拯救了老一辈”的故事。显然,这个故事可以满足这群爱发声、想改变世界的年轻人的艺术审美想象。

同理,年轻消费者强烈的主体意识也影响着古装剧的制作和创作思维,促进了古装剧现代日常化趋势的形成。从《青青的日常》开始,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古装》其实是一部披着“古装壳”的“现代青年成长记录”。剧中男女主角有一种平等感,剧中的故事设定和逻辑完全远离甚至拔高于古代生活——虽然有虚构的历史背景作为本剧的支撑,但里面的人显然是“现代人”。在这部剧中,年轻一代依靠合作和现代性的青年意识,改变和拯救了老一代的思维和处境。这个故事的核心与当下年轻网民的消费诉求高度吻合。以田为例。这种带有现代日常生活生活味道的作品,能让观众在观看时产生一种“游戏快感”——观众像剧中女主角一样成为“游戏玩家”,以“玩家”身份和“上帝视角”生活的方式“入侵”古代。

另一方面,年轻网民对审美化日常消费的诉求,甚至对“解构”和“解构”的认知,也是现代日常生活古装剧走向的重要原因。从Tik Tok青年团体创作的古装搞笑视频(比如把早年的作品重新配音,用现代人的视角复述)到哔哩哔哩古装剧的现代拼贴与重构,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一代有着强烈的解构意识。而田似乎正在创造一个"解构"后的"古",在这部戏中,作为象征的"古"不再崇高不可侵犯,而是成了女主的"实验世界"和"武场"。古老的法规因为现代人的入侵而被迫崩溃。比如女主被逼婚,就用了古代的婚前男女情感规则“违规”。于是,一个古老的体系被现代青年消解甚至解构。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了年轻观众的主观想象。

艺术表现:“礼仪消解”,现代人物性格及其生活语言。

从“仪式再现”到“仪式消解”,是古装剧“现代日常生活生活”的重要艺术表现之一。“礼仪再现”是古装剧展示古代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以神话魅力展现古代平民生活的新白蛇传说,还是以官家生活展现古代礼仪的知否应青肥红瘦。这种“礼仪再现”表现在故事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基本的古代礼仪规范上。从《青青报》到田,在这些带有“现代日常生活生活”色彩的古装剧中,能够代表古代生活的“礼仪”、“伦理”等“主导元素”逐渐淡化。

《青青日报》中的女主以吃出名,很多基本礼仪都不精通,甚至没有礼仪意识(这种缺乏经验并不像《朱桓公主》中的小燕子那样精通,而是一种不清楚的礼仪意识)。而在表现普通人生活的田中,那种古代礼仪虽然表现为“家中各种人尊老爱幼,犯错下跪”,但并没有像新白蛇传那样表现古代平民的基本礼仪,甚至与古人礼仪生活背道而驰。剧中女主角和家人相处多是围绕“琐事”的纠纷和解决,与外人的交流方式也是现代的吐槽方式。人物的出现和人物之间的交流有一种现代的轻快感和随意感。显然,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随意,与古代礼仪有着明显的不同。也就是说,这种现代日常生活古装剧在基本的世界观或礼仪观上是“现代”的,因为人物的行为举止和相处模式是现代生活,而不是世故的古代生活模式。

除了“礼仪消化”,这类古装剧在人物和语言上也遵循“现代日常生活”模式。就人物而言,无论是田还是《青青报》,情节中的女主角都是一个超越时代而存在的“现代女主角”。他们追求婚姻平等和独立意识。这些作品中的男性主角不是完全受封建意识影响的“铁屋子里的男人”,而是超越封建意识但与现代意识有一定距离的“中间人”。这些人都有生活的现代意识,比如“自带反PUA的人物设计”、“躺平的生活理念”。他们还有生活的稳定自洽超然的态度。他们的现代生活意识,在过去的古装宅斗剧或者人物成长剧里并不常见。在语言上,这类剧的对白与当下大众的对话模式和对话语言高度匹配。不仅主角的对话都是现代词,就连主角也刻意用现代歌搞笑,互相内涵,还在剧情中使用了很多“现代网络梗”,让剧情变得有趣生动。

创作反思:现代日常生活与古代服饰想象的错位与融合

美感的产生需要距离。但当一些古装剧打破了审美距离,富有想象力特点的古代生活就变成了和现在生活没有区别的生活。这虽然能更好地让年轻观众体验游戏的快感,但也混淆了当下与历史的严格界限,导致历史距离的消除——观众似乎能在剧中的游戏者中体验到游戏者对大局的掌控、大局和乐趣,但现代的日常语言生活、相处模式以及剧中环境的呈现,也让原本的“气场”、“灵气”、“想象”甚至有了某种。

美感的产生也需要魅力的加持。魅力也是古装剧吸引人的重要法宝。从《火中涅槃》到《知不知道该不该绿肥红瘦》再到《中国梦》,这些高冲击力的古装剧都有着强大的魅力。这种魅力包括剧集中呈现的“器皿的魅力”和“人物的魅力”以及“礼仪的魅力”,比如器皿的精致,人物语言的“一触即发”,性格的内敛温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张力,都让这些作品极具魅力。但在最近的一些古装剧中,人的魅力被消解了,人物变成了有“自己的网络梗”却没有“古人的魅力”的“游戏符号”。剧中人的语言太直接,没有过去古装剧处理矛盾时的“处事魅力感”。人物礼仪太随意,事件结构太琐碎。这种处理方式把委婉梦幻的古代想象变成了“直线”,消解了叙事中“分景”、“借景”等独特的东方韵味。魅力的消失带来的是想象力的瓦解,当观众不再想象古代的时候,这类古装剧的危机就来了。

探索古装剧的现代性生活,但尊重历史本身的魅力,尊重历史中人物的魅力,尊重古装剧的既定范式,应该是今后创作此类作品的有效途径。当古装剧为了迎合现代人而把古代人异化成现代人,这种类型的古装剧也会受到质疑。

(作者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