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体毅
自5月1日以来,中国文学博物馆的日接待量不断增加,5月3日达到高峰,接待游客26000多人,五一假期游客106000人。
当参观者进入中国文学博物馆的特别展厅时,他们首先会看到一个穿着长袍的瘦弱老人的雕像。他坐在桌旁,仔细研究他拿着的东西。桌子上有两包中草药。
这位老人名叫王,是清代国子监甲骨文的第一发现者。被海内外学者尊称为“甲骨文之父”。
三千年不为人知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写在甲骨文上的占卜笔记。“国之大事,在于崇与骄。”主张神权政治的王上经常用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和自己的行为。占卜之后,他用刀把问题刻在甲骨上。盔甲是龟甲,骨头是牛的肩胛骨。一些学者也称之为“文琪”或“甲骨文”。公元前1046年,吴王征服了周,商朝灭亡。此后,殷都遗址的土壤下埋藏了大量的甲骨。由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丢失,甲骨卜辞再也不为人所知。今天的安阳小屯地区,商代叫北蒙古,盘庚迁此时叫殷,商代灭亡废弃后叫殷墟。
从历史上看,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很少。明清时期,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耕地、打井、挖沟或取土建房时,经常挖出古代遗物。但他们对古代器物缺乏了解,经常把青铜器当“废铁”“废铜”卖,破坏的人也不在少数。甲骨文经常被挖出来,大块的当“龙骨”卖,小块的丢弃或回填。“龙骨”是一种中草药,一般指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也包括在内。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阳小屯村的村民是殷墟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但在他们眼里,这些是中药材的“龙骨”,而不是承载历史信息的甲骨文。
清代金石学成为全社会的显学,参与面广,水平高。藏家不仅收藏范围广,而且研究深入。特别是对三代器物上人物的重视,是当时金石学收藏的特点。人们每得到一件器物,就各自作出解释,交换书籍,反复讨论,大大增加了人们对相关文物了解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著名甲骨学家王雨馨在《甲骨百年》中认为,清末传统金石学向“古器物学”的发展,离近代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锄考古学”的出现不远了,也为甲骨的鉴定、收藏和研究准备了条件。因此,著名金石学家王于1899年首先发现并开始购买甲骨文并非偶然。
王对甲骨很有眼光。
影视作品和许多文章都记载,王吃中药时“偶然”发现了甲骨文。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离奇”,“不符合事实”。但也正因为它离奇,符合人们的好奇心,所以流传甚广。“龙骨”是中医常用药材,使用者众多。为什么偏偏王发现了上面的字。王山东浮山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考入国子监,赐翰林学士。他三次担任国子监的祝酒人。他喜爱石头和石头文物,在《天壤亭杂记》中说:“天下之地,在齐、清地区。从鹤山到汉中一路,都是仿古坑。我不忍流连。”《王公年谱》注:“公喜往事。三代以来的一切书籍字画、铜印、春货、残石瓦,都是珍藏,偷偷把玩。查时间,补经史。搜首闻所未闻,前贤未解。”王收集和研究了许多古代文物,并经常与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潘祖荫等进行学术讨论,因此王在文物鉴定和考证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王自称“古代伟人”,人称“书呆子”、“墨虫”。他在一首自嘲的诗中写道:“千万不要为孝而培养野心。自古以来,金钱不是万能的。”。嗜书淫墨是我的病,别人比笑更癫痫病。主要著作有《汉画像石》、《六朝画像石》、《王公共遗产集》等。
在、潘祖荫去世后,王是当时金石学的领军人物,与当时的金石学商人关系密切。例如,山东威县的古董商都与王很熟,所以威县的商人先把出土的甲骨和其他文物卖给王。王见“入迷”,开始大举买入。
正是金石学的博大精深的积累,使王练就了一双批判的眼睛。当他看到“龙骨”上的雕刻文字时,他意识到这是非凡的。“精细的考证是唯一能知道它是商代甲骨文,其文字在篆刻之前的方法。”从此,殷墟甲骨文从一块“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这块古代文化艺术瑰宝被当作“药材”来“吃”。
王不仅第一次从“龙骨”上辨认出甲骨文,而且还是文物的保护者。看到许多古墓和遗址被毁坏或被盗,他深感悲痛。他曾去“请重申,旧章封禁天下古墓”,建议清廷加强对古墓、古文物的保护,严惩私挖古墓、开棺盗宝者。
王是第一个知道并自觉购买殷墟甲骨文的学者,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者。1894年甲午战争后,他请示朝廷批准回山东集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决定为国捐躯。他死于“吞金吞钱,一次次吃药,然后下井”,成为视死如归的伟大爱国者。为纪念这位真诚的学者和伟大的爱国者,王的故乡山东烟台福山区建成了“王纪念馆”,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甲骨文研究基地。今年“五一”假期,为满足观众需求,博物馆开馆较晚,受到观众欢迎。
“德先生慧眼未失,此馆每逢盛世,方兴未艾。”王纪念馆展出的一副对联表达了后人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