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很清楚吃糖过多的诸多坏处,比如龋齿、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所以现代社会,除了强调戒烟,戒“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想戒掉真的很难。我们做什么呢专家说,糖难以戒掉并不全是你的错。如果你真的戒不掉,那就接受现实吧。
“寻找甜蜜”已经写入基因
糖是人类成长活动不可或缺的能量供应,就像汽车行驶需要加油一样。古时候的人,活着最大的意义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能量”来保证生命的延续,所以要不停的找东西吃。虽然当时还没有“糖”的概念,但人们逐渐从味蕾中总结出经验——有“甜味”的食物似乎更“抗饥”。
随着时间的推移,品尝甜味的能力和对糖的根深蒂固的偏好已经进化并牢牢地刻在基因中。即使经过漫长历史的磨砺和筛选,绝大多数人早就吃饱穿暖了,这些基因依然完好无损。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喜欢吃糖并不是“坏习惯”,也不可能轻易放弃“甜味”。
爱吃甜食是一种“特殊疾病”
从医学角度来说,喜欢吃糖,喜欢吃甜,本质上与一个人的意志力无关,而是一种“特殊疾病”,我们称之为“多巴胺抵抗”。
甜食会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物质,会让人感到快乐,有收获。所以每次吃糖的时候,大脑都会自动看到上次吃糖的美妙体验,会逐渐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来鼓励你继续吃糖,下次多吃糖。长此以往,无异于陷入一种“甜瘾”:没事总想吃或喝甜食,吃得少了也不满足。这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下,很难长期坚持意志力控制。
科学吃糖与甜味的调和
人类对甜味的反应经历了一个正式的自然选择过程,完全不像烟草(尼古丁)对大脑的欺骗。所以,只要意志力够强,戒烟比较容易,但是戒甜食真的很难。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给自己穿小鞋,不如“科学吃糖,调和甜味。”
减少一日三餐的精制食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然后多吃粗粮、全麦面包、玉米等。,不要主动喝含糖饮料,尽量选择新鲜、低糖的水果。
选择低糖食物如果非要吃,尽量选择低糖食物。比如爱喝咖啡的人,可以从含糖、奶味的咖啡逐渐转变为纯咖啡。
饭前不要吃高糖食物。尽量不要在饭前或睡前吃高甜味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
寻找替代品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低糖和无糖的替代品,比如低糖饼干和无糖饮料。
让大脑“改弦易辙”,之前爱吃含糖饮料或蛋糕。现在改掉这个习惯,转吃其他食物,比如吃新鲜蔬菜和低糖水果,比如柚子、蓝莓、西红柿。或者在户外做一个简单的运动。这样反复做,会让大脑逐渐加深印象,慢慢缓解对糖的依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