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记者张淼通讯员冯毅
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吸引力有多大?在二月的最后一天,42万人观看了西湖大学龙年的第一场学术研讨会。
这三位讲师都是RNA生物学和RNA疗法领域的顶级专家,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刚刚过去的2023年获得诺贝尔奖。全英文讲座中频繁出现专业术语,但较低的观看门槛并未影响直播间网友的热情。积累了知识的网友热情地翻译评论区不时出现的专有名词,并回答“好奇宝宝”的问题。许多人可能不完全理解介绍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直播中的问答环节足够有启发性。
“三位杰出的资深科学家,您能给年轻人一些关于他们科研奋斗的建议吗?可以是建议,也可以是忠告。
”在西湖大学的报告厅,一位年轻的同学面对镜头向三位学者问出这个问题。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现为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生物化学特聘教授和研究员的托马斯·r·切赫说:“反鸡汤”:为什么博士学位?科学研究不是一条笔直的道路,它有起伏和曲折。如果仅仅是在你的名字上加上“博士”这几个字母,你认为值得吗?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你必须热爱你所做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它,我认为你应该把你的才能用在其他地方。202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卡塔琳·卡里克(Katalin Karikó)给出了具体的操作路径:你必须快乐。我(在科研中)就很快乐。为了实现快乐,你得保持身体健康,所以要增加体育锻炼;你得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如何处理压力,面对失败和批评,要看到好的一面,可以吸取教训和获取经验的一面。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名誉教授、科赫综合癌症研究所成员菲利普·夏普(Phillip A. Sharp)教授给出了一个更简单粗暴的答案:我想告诉你的是,(科学研究)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生选择,我无法想象还有其他职业能让我如此沉迷——成为当今时代RNA领域的科学家。三个答案很短,但思维后劲很足。在评论区,网友们用一片“评论”来筛选。这是一种独特的“直播学习”模式,带有评论和弹幕,将高门槛的讲座直播转变为高正反馈的互动学习场景。
与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直播类似,余华和苏彤前一天在董的“与惠同行”直播间会见了《收获》杂志总编辑程永新。在两个半小时内,几位作家在2024年售出了7.32万套《收获》双月刊和1.5万套《小说季刊》。图片来源:“与惠同行”官方微博两个直播间风格不同,受众不同,但其核心非常一致——知识传播的格局正在因为直播的广泛普及而被重塑。
在文艺气息浓厚的直播间里,作家们频频金句频出,畅谈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尊重;在充满科研氛围的直播间里,诺贝尔奖得主会突然像年轻人一样自嘲,讲一个专家都能听懂的笑话。
前者让人看到一堂轻松愉快的文学课,后者让人看到严谨与严肃背后的反差。
在两个直播间的点赞和评论背后,是庞大的知识受众和对优质独特内容输出的追求。
在直播间学习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日常操作,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也可以说明问题:哔哩哔哩数据显示,科学和知识类别在哔哩哔哩的用户搜索中排名第二,相关内容播放量占哔哩哔哩的41%。00后正在成为科学内容消费的主力军;今年年初来自清华的数据报告显示,近九成用户会通过直播和短视频获取知识,超三成用户每周在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学习30分钟以上。
过去,只有细分、娱乐和打破知识点的直播间受到追捧,但现在,前沿、硬核和干货已经引起了足够的关注。在直播间了解到这一点,形式让位于有价值的内容,
而这才能让越来越多进入直播间的年轻人,收获到了跨地域、跨时限、跨行业、跨代际的知识共享与传递。【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