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年轻一代收获闲暇生活“意义感”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偷闲并不容易。 然而,当他们真正能拥有“闲暇时间”时,年轻人可能会陷入另一种困境:面对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一些人宁愿呆在家里,拿着手机“耗尽”宝贵的假期。 这种困境其实也在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虽然学龄儿童获得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但真正能参与高质量休闲活动的孩子却寥寥无几。 面对孩子的游手好闲,有的家长甚至会问:“不玩手机玩什么?”人们越是亲身体验到现代休闲娱乐的贫穷感和无力感,就越是怀念那个“幸福无价”的纯真年代 在80后、90后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里,在大街小巷追逐嬉闹,跳房子,扔沙袋,或者只是和朋友玩一把魂斗罗的像素屏,就足以填满一整天的快乐。 另一方面,现在的“怀旧”潮流也包含了人们对“低成本”但“高质量”的休闲生活的怀旧。 诚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但不难发现,能给人带来意义感的文化休闲活动有一个不变的特点,那就是能满足人们对身份认同、兴趣爱好、自我价值和社群联系的追求。 并不是这一代年轻人不想追求高品质的休闲生活,而是因为多重因素,有时候被迫放弃了这种可能性。 一方面,伴随着文化产业质量效益的整体提升,是文化消费差距的不断扩大。 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仍然是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幸福”有相应的价格标签。 虽然我想交朋友,想融入群体,但是一个剧本杀或者密室活动,往往就是几百元的消费;虽然梦想环游世界,但是高昂的机票、住宿、装备让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望而生畏。 曾有一位父亲为了不让孩子沉迷游戏,在郊区建造了自己的庄园,但这种雄厚财力支撑的快乐童年终究难以重现;父母都知道如何为孩子培养足够的兴趣爱好来滋养生活,但是高昂的美术课和体育课学费也让很多父母望而却步。 在经济波动的大背景下,减少“不必要”的娱乐支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 另一方面,“幸福”也逃脱不了社会建构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年轻一代对休闲生活方式的广阔想象和独立探索。 什么是“休闲娱乐”?-网络名人博主的一些镜头会告诉你,它优雅精致生活;点评网会告诉你,离不开商场、电影院、桌游、密室、KTV等娱乐场所;手机应用商店会告诉你,是层出不穷的短视频和爆款网游;无障碍触网的小学生会告诉你,那是萝卜刀,是人人都在玩的手册。 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信息定义了“休闲生活”的固定程序,规训着年轻一代的习惯,不断提高他们对幸福的感官和心理门槛。 随着人们习惯了触手可及的被动娱乐,他们更难有动力和机会走出消费社会的基本框架,主动寻求和探索能给自己带来真正快乐和长久满足的休闲活动。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休闲总时间分别为1522.4小时和1511.1小时。 未来,社会生产力不断释放,居民闲暇时间增加,是可以预见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在闲暇生活中获得意义感,就成为了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意义。 一方面,要重构线下文化空间,让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成为居民休闲的新常态生活。 市政部门和文化部门应联手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嵌入街巷的文化“微空间”,重构休闲的场所感、氛围感和放松感生活。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文化普惠的广度、力度和深度,尤其要关注青少年儿童的新需求,加强体育健身、技能学习和高质量展览演出的普惠性供给。 此外,还应创造性地将休闲生活与慈善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儿童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展现自身价值,满足其“实现”需求。 当然,更重要的是,当代年轻人要有智慧和勇气,与数字媒体中的消费娱乐保持距离,对文化生活中的“消费主义”说不,在平凡生活中发掘自己的快乐源泉,在与广阔世界的交汇中重新获得休闲生活的“意义感”。 (吴富忠,作者是东吴大学传播学院讲师)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