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康

“进来坐吧,房间里很暖和……”1月22日中午,《工人日报》记者再次来到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灾区梅坡村安置点,迎着袅袅炊烟走进村民王学良的“新家”。

这个“新家”实际上是一个板房。地震发生后,在各方的支持下,这里紧急建造了16000多间板房,安置了3万多名受灾群众王力可雪亮。

这几天,寒潮再次来到西北地区,夜间气温降至零下18摄氏度。白天室外最高温度只有零下7摄氏度,但当我走进王学良家时,暖流扑面而来。“白天把火压一压,晚上烧得更旺些。床上还铺着电动床垫,一点也不觉得冷。”王学良说。

2023年12月18日午夜时分,积石山县等地发生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大量房屋被毁。梅坡村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在高原极寒的积石山定居的人们生活过得怎么样了?面向未来,他们有什么计划?连日来,记者在灾区安置点的板房里、火场旁,倾听受灾群众的故事,共同展望重建后的美好家园...

“生活信念不可动摇“

“当时,当我在家里听到地震的消息时,我异常紧张。家里有两个老人,最小的儿子才13岁……”王学良和妻子在广东东莞一家电子厂工作,地震发生当晚,他们焦急地通宵“刷”手机。

“老板了解我们的情况后非常同情。他给我们买了机票,让我们飞回去。”王学良说:“到家后,虽然住不上房子,但救灾帐篷还是送到了。很快,我开始建造板房,炉灶和电蝎子也送到了每家每户。我心里踏实了。”

王学良年轻时在外打工走遍全国各地,近几年一直在东莞。依靠打工和贷款攒下的钱,王学良盖了一栋新的砖瓦房,2022年底还清了贷款,并准备来年和大儿子结婚。一场地震过后,一栋栋新房摇摇欲坠,有的要拆除重建,有的要维修加固,一度背负着“包袱”。然而,他很快就有了新的想法。

“盖新房需要资金购买钢筋和水泥。政府可以弥补,主要靠打工挣钱。”王学良说,“现在国家政策好,社会环境好,上班就不耽误了。”他算了一下,他和妻子都在东莞,除去吃喝和房租,一个月能省下一万多元,一年就是十几万元。如果在西藏工作的儿子每年再存五六万元,修房子的钱够两年了。“我们计划正月初七回去上班。”他说。

一排排板房整齐排列,村民孔必岱正和王学良一家“挨家挨户”串门。

这天,正好赶上侄女来串门,孔必岱一大早就起来炒了油果子,摆了一大盘香喷喷的菜,又炒了两个热菜端到炕桌上,边吃边和侄女聊了起来。

地震后,家里的房子摇摇欲坠。在外面躲了一夜后,第二天,孔比代撕开散落的砖瓦,找出炊具擦干净,开始做饭。

孔必岱代表家里两代六口人分配了两间板房。现在他正忙着准备年货。她的丈夫姜加东和儿子姜文雪都在联系春节后外出工作。她说:“地震后,一切都在旋转,有人死亡,有人受伤,但生活信念不能被打破。”

“帐篷教室”帮助受灾群众稳定饭碗

大河家镇陈家村也是受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有力、有序、有效集结,千方百计保基本生活,为这里的受灾群众生活提供“支援”。当地社区部门在这里开设了“帐篷班”,免费为受灾群众提供电焊、家政、护理等技能培训。

“掌握焊接技能,在当地打工一天至少能挣300元,一月能挣1万元。”38岁的马是陈家村的一名灾民。1月13日,培训班开班。马和他的妻子苏哈飞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报了名,一个学习电焊,另一个学习家政。

“地震后,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不能居住,新房子应该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我学会了焊接技术,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麻麻是这样想的,特别注意焊接钢筋。每天下课后,他总是练习到很晚。

“经过15天的培训,通过理论讲解和现场指导,学员掌握了基本知识、焊接要领和安全技术后,我们将颁发结业证书。”杨学元是甘肃省康县联创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地震发生后,他立即筹集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后来听说当地社区部门要开展技能培训。他积极响应,组织培训教师来到陈家村安置点,现场搭建帐篷、开课。

在不远处的一个板房里,挤满了上课的妇女,每个人都拿着一个笔记本,边听边记,马马奈的妻子索哈菲也在其中。兰州新区的金典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这里组织讲座、授课,并通过上海和兰州的家政公司联系工作。夫妻俩商量好了,把技术学好了,一起出去打工挣钱,盖一栋“震后不会倒塌的新房子。”

“教技能、送岗位,让受灾群众稳定就业,才能建设更美丽的新家园。”杨雪媛说。

据了解,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协调下,近30家职业培训机构来到积石山各集中安置点,为灾区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

从废墟中站起来

地震发生后,从新疆昌吉匆匆赶回梅坡村的马华英一度悲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和他父亲的生活目标是工作赚钱盖房子。2013年,他们攒钱建了7个房间,2019年,他们攒钱建了9个房间,2023年,他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精心装修...

“我是去年10月份出去打工的,才过了两个多月,就发生了地震。新装修的房子都被地震震‘酥’了,墙裂了巴掌大,就像在中间拉了一个大洞,家里一片狼藉。太可怕了。”马华英回忆道。

后来,两件事改变了马华英,使他告别了心理阴影,从废墟中“站”了起来。一封来自参与救援的工人哥哥,另一封来自他12岁的女儿。

地震发生后,正在当地执行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任务的中铁二十一局400多名工人“转战火线”,夜以继日地工作。48小时内,500套首批安置板房吊装搭建完成,并接通电路、铺设人行道、新建水房和公厕。那几天,积石山天寒地冻,脚下的地面坚硬如岩石。看着工人们用冻僵的手挖管道槽,磨出一个个血泡,马华英感叹道:“工人兄弟同甘共苦,真的帮我们渡过了难关。”

板房建成后,受灾村民陆续搬进“新居”,生起篝火,点燃炊烟。很快,中铁二十一局接到了维修27栋校舍的新任务。

马华英的女儿马婷是梅坡宝安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她特别期待听到受损校舍正在修复并将在新学期开始前完工的消息。马华英多次带领女儿去工地。回来后,她感慨地说:“为了抢抓春节前的有效工期,工人们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0点,非常辛苦,我们很感动。”

马婷的学习成绩不错。每个学期,她都能拿到几个亮眼的奖状,贴在家里的墙上。过去,马华英忙于工作赚钱盖房子,他对此并不关心。地震后,马华英说,当她看着女儿小心翼翼地揭开受损墙上的奖项时,她突然非常感动。在破旧的老房子里,他找到了一个“幸存”的壁橱,并整齐地收集了女儿的奖状。

“孩子们热爱学习,将来会有更多的奖项。我现在的目标是等新房建好了,和女儿一起把墙盖好。”马华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