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底,各大app纷纷推出2023年年度报告,将每个用户的清晰画像与出行、饮食、消费、听歌、旅游等各类大数据整合在一起:“你今年发现了肯尼亚,只有0.25%的人到了这里。”“一月的某一天,你睡得很晚,03:35还在搜梨花汤治喉咙痛。”“这一年,你在餐饮上的支出已经累计。
一时间朋友圈被刷屏,有人有兴趣点开,有人直接刷。每一年,在这种“群体热情”中,很明显人们渴望被理解。透过冰冷的数据,他们希望看到真实的自己,展现完整的自己。
尤其是在网络生活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很大一部分都在网络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多也在网上。那么我们在线下世界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你每天经常几点起床,喜欢去哪家店吃饭,出差去过哪些城市...也许在网络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很难被人知道。有了这些客观数据,人们的现实生活似乎就有了最好的佐证。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分享来丰富我们的真实形象和真实生活。互联网对我们的定义,比如我们喜欢听什么歌,喜欢逛什么店,喜欢去什么国家,都是我们独特品味的体现,构建了我们的自我认同标签。
App数据还量化了每个人过去一年的生活足迹,盘点的恰好是影响个人生活的重要事件。很多网友觉得“既感人又好笑”,“每一个订单都是非常鲜活的记忆”。一整年,看到自己在雨中打车,就要赶往某个地方。我回想起在某个节日和谁一起看电影,我可能会想起当时和我在一起的人,我可能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标签、品味、个性、社交、记忆...如此多的元素混杂在一起,很难想到一份年度报告。但也有人发现,与以往相比,现在分享年报的人少了,因为有人对App的年报不满意,认为要么是重复、枯燥、与往年同质化,要么是没有总结出自己真正留下的东西,无法体现自己真正的设计。这也让人不禁思考:在互联网平台的语境下,我们的个人形象是变得更加完整了,还是变得更加标签化、单一甚至错位了?它会影响我们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吗?「真实简笔画」能等同于真实吗?这些可能更值得考虑。
毕竟人的性格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互联网总结和展现的只是一部分,一个“简笔画”。那些没有记录在资料中的生活瞬间,也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印记。真正的我们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定义;同样,要真正了解另一个人,也离不开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虽然网络生活丰富多彩,但也不能忽视真情实感的真实交流。
当然,这些app如此了解我们,也得益于我们在手机上投射了大量的时间,最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自己的方式。一条条数据补充了关于自我的细节,通过阅读这些深度分析自我的数据,自我已经被深度治愈和连接。所以,虽然人们对年报“又爱又恨”,但不得不承认,它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仪式。每年年末,我们走过的一年都是有形的,有迹可循的。
(光明日报肖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