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着痛,生活还得继续。  第1张马小兰一家在家对面搭起了帐篷。如果不出意外,再过几个月,30岁的马小兰就要和家人回家了。

她的家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陈家村。这两年,她和父亲、丈夫、月经都在厦门一家汽车配件厂上班,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

这家人计划在存了一些钱后翻修他们的房子。马小兰和丈夫住在父母家。房子里有9个房间。北面的四间是最早建造的,都是土坯房。一个房间20多年没修了。屋顶用木头、塑料、泥土、瓦片覆盖,下雨就漏水。

但这个土房冬天最暖和,马小兰的妈妈带着三个孙子在里面做饭睡觉。

12月18日晚上10点,马小兰像往常一样和妈妈视频,问孩子作业写完了没有,感冒好了没有。当时,马小兰的妈妈躺在土炕上,旁边的三个孩子已经睡着了。几分钟后,马小兰挂了电话。

一个多小时后,18日23时59分,地震发生,土坯房倒塌。

一个

地震发生时,马小兰已经睡着了。那天她工作了11个小时,然后接到了姐姐马晓华的电话。直到那时她才知道家里发生了地震。

马晓华的家在周家村大何家镇,离她姐姐家大约两公里。地震发生时,她和丈夫正准备睡觉。突然,床开始左右摇晃,旁边的墙上掉下几块砖头,落在女儿的脚边。“赶紧出去!”马晓华对丈夫说。他们抱着孩子,披上被子,跑到院子里。

马晓华的丈夫给他的岳母打电话,但是没有人接。他借了一辆电瓶车,骑到了陈家村。砖墙塌了,他把车抬走了。

19日0点15分左右,马晓华的丈夫赶到岳母家,用手机拍了一张房子的照片。他看到老人和孩子们住的土房已经全部倒塌,只剩下一堵墙。

马晓华的丈夫在徒手挖掘时呼救。几分钟后,十几个村民来帮忙挖、搬砖、抬人。他把岳母挖出来,用颤抖的手摸着鼻子,上气不接下气。然后是马小兰的大儿子,他好像还有心跳。然后是马小兰的二儿子和自己的儿子。他们受伤最严重,头部被压扁,耳朵流血。

当他挖掘的时候,马小兰和马晓华还在焦急地等待消息。他们不停地给妈妈打电话。见电话没反应,马晓华把女儿交给婆婆,赶往陈家村。

当她到达时,马晓华看到她姐姐的两个儿子和母亲躺在院子的空地上,她的丈夫和村民们仍在挖掘他们的儿子。把儿子拉出来后,马晓华的丈夫摸了摸儿子的头,感觉很冷。

0点49分,马晓华拨打110和120求助,但电话占线。她又打电话给医院的朋友,按照对方说的让几个人“紧贴着人”,但没有回应。

之后,他们把人抬到几百米外的街上,让过往车辆帮忙把人拉到1公里以内的卫生院,但他们接连拦了好几辆车,说车上有人,拉不动。

绝望中,马晓华的丈夫抱着孩子跪在路中间。这时,一辆面包车停了下来,人们一起把三个孩子抬上车,然后拦下一辆车,把老人放在车上。

到了卫生院,医生给车上几个人做了急救,确认只有马小兰的大儿子还有心跳。他们给他紧急心肺复苏术,但它仍然没有回来。

马晓华觉得那天晚上特别冷。“心和身体都特别冷。”她给姐姐打电话说“都没了”让她赶紧买票回家。

他们没有时间换冬装。他们先飞到Xi安,然后从Xi安坐高铁到兰州,再坐车回家。

他们赶到的时候,二三十个亲人已经跪在已故亲人的身边。

忍着痛,生活还得继续。  第2张马小兰家倒塌的土坯房里,死了四个祖孙。2马小兰原本以为,明年回来,她会花钱给母亲和孩子住的房子装上天花板,贴上瓷砖和墙板,然后把屋顶的小瓦换成大瓦,防止下雨。

如今,这栋房子只剩下完整的一面墙,上面挂着两幅装饰画和一个旧钟。除了这一栋,北边还有一栋已经倒塌,两栋贴着瓷砖的土坯房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外观,但墙体已经脱落开裂。南边一栋后来用空心砖盖的房子也塌了,门窗都碎了。

东边的三间水泥房受损最小,但墙体出现了裂缝。这是马小兰的父亲10年前为她结婚建造的。

地震后,有9栋房子无法入住。一家人埋葬了亲人,在房子对面的空地搭起帐篷,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家”。

起初,空地上只有一个帐篷。后来,马小兰的父亲和同村的四个兄弟姐妹聚集在这里,在空地上搭起了四个帐篷。亲戚们把桌子、旧沙发、炉子摆在露天,两个年轻女人负责给家里30多人做饭。人们在帐篷里搭起八仙桌,围坐在一起吃油饼和卤菜。

更多的亲戚来了,他们聚集在帐篷里安慰马小兰的家人。

这几天,马小兰一家都在忙着收集资料,招待客人。有时候,马小兰也会和亲戚聊天,逗朋友的孩子,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但亲近的人都知道,她是在让自己忙起来,暂时忘记痛苦。

谈到孩子,马小兰泪流满面。她后悔没有给孩子们买自行车。孩子说了好几次她想买。母亲说买了车,孩子骑着不知道去哪,就搁置了。她也后悔出去工作。“如果不出去赚钱,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来,她一直在家照看孩子。她在同龄人中受教育程度很高。初中毕业后,她去了临夏的一所职业学校学习护理。毕业后,她在镇上的一家医院工作,每月收入1000多元。

2018年,马小兰的丈夫借了几万元,买了一些工具给人安装天花板和墙板。两个人挣的几千块钱,一家人勉强生活。最困难的时候,马小兰的丈夫在网络平台上借了几千元应急。

一家人决定出去挣钱。“两年后我不要它(我的年龄)。”马小兰55岁的父亲说。

在汽配厂里,马小兰和月经期站着“查材料”,每天弯着腰数千次。她的丈夫一天要举起上百块重20到30公斤的刹车片。她爸爸操作机器,铁屑飞来飞去,一不小心就会伤到眼睛。“工作最脏最累。”

“我一坐下就腰疼,半夜才能睡。”马小兰说,她想去一家可以坐的电子厂工作,但电子厂拒绝接收她爸爸,认为“爸爸一个人在那里”,她决定留下来。

不愿意让儿子们再受打工的苦,马小兰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告诉他们只要学习有进步就有奖励。大儿子很懂事。完成作业后,他帮助奶奶做家务。他督促弟弟做作业,说如果他不好好学习,就无法像爷爷一样找到工作。

平日里,三个孩子玩的不多。他们在院子里打篮球。“篮球筐”在树上。爷爷用小孩推车的把手做的。马小兰的老公回国后想给儿子买个可升降的篮球架。不久前,他在厦门花1000多元买了一部手机,准备回家带给儿子。

他后悔去年辅导作业时打了儿子。帐篷外,他把手放在腰间,指着孩子的身高说:“孩子这么大了,一下子就没了。”

幸运的是,马晓华有一个7个月大的女儿。孩子在地震中没有受伤,只是感染了支原体,冬天小脸冻得通红。

地震后,奶奶带着小孙女在外面睡了一天一夜。19日晚上,救援队来了,问马晓华的丈夫需要什么。他只要求要帐篷,“不好意思要求别人”。

他们和另外两家人挤在一个帐篷里,没有地方放炉子。到了晚上,帐篷里的霜变成水,滴在婴儿的脸上。

一家人把宝宝的小脚放在肚子上取暖,宝宝一直咳嗽,一直哭,直到看到父母。后来有人送来了帐篷、棉袄和食物,兰州某公益组织的爱心人士送来了白色婴儿床、口水巾、奶粉和柔软的小棉袄。

马晓华和她的丈夫在帐篷里放了炉子和取暖风扇,帐篷变得越来越暖和。白天两人忙着看孩子,忙着冲奶粉,悲伤被冲淡了很多。

晚上,夫妻俩一闭上眼睛,还是想起了死去的亲人。

近年来,马晓华一家也常年在外打工。2022年,马晓华怀上了二胎,回到了村子里。马晓华说,她妈妈怕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辛苦,让她把儿子转到陈家村上学,帮着照顾他。平时老人开三轮车,送小孙子上学,给三个孩子做饭。为了补贴家用,老人也去地里干农活,给别人做饭。

两家人挣钱,第一件事就是修房子。去年,马晓华在北部翻修了一个原本用于烹饪的土坯房,并在西部建造了另一个房间。两个房间花了近4万。因为是贫困户,他们家拿到了25000元的危房补助。

在马晓华眼里,8岁的儿子很有爱心。她知道儿子不愿意自己离开。她有一次去上班,半夜偷偷离家。我儿子醒了,哭了。为了安慰他,奶奶给他画了一幅画,画中他的父母握着他的手。他给画中的母亲加了一双高跟鞋。

他喜欢画画,画了一座梦幻小屋。房子有三层,外面有窗户和花。他告诉奶奶,他和奶奶住在一楼,父母住在二楼,爷爷住在三楼。

地震那天,他早上从家里去了奶奶家。天冷了,他让妈妈不要出来,自己出去了,回头,看了妈妈一眼,消失在去陈家村的路上。

这几天,不断有人来陈家村给马小兰一家送煤、面粉、方便面。马小兰每天都很忙,把煤砸成小块,烧水,照顾感冒生病的丈夫,在帐篷里外走来走去。“你不能只想着自己,什么都不做,只是哭得死去活来,”她说。爸爸看到她哭会很难过。

有一天,有人送来几双女式黑色棉鞋,家里的女人打开崭新的鞋盒,看着鞋子笑了。马小兰也笑了。“今天是物资最多的一天。”她说她的脚有点冷,有点疼,终于有鞋穿了。

25日“头七”,更多的人来家里参观。“有人说普通话,有人说回族”。“头七”过后,很多亲戚都搬到了临时板房。马小兰和马晓华决定先呆在帐篷里,等孩子们的哀悼期过去,等他们的家园重建。“生活我们还得继续,”马小兰说。

她知道,从地震的那一刻起,这个家庭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地震发生的瞬间,马小兰的妈妈已经爬到了床上,手里拿着手机,准备打电话。马小兰猜测,妈妈一个人跑的话还能活下来,但是床上躺着三个孩子。她“不知道该拿哪一个。”犹豫之下,房子塌了。

中青报王忠清记者尹海月并摄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