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2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一些工匠变得难找,我们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生活,需要小修小补,工匠难找。我们能做什么?

成都温江区尤家渡社区有两个手艺人。一个在补鞋,一个在磨刀。两位师傅摆摊的地方属于友家渡社区的人才服务超市,上个月刚开业,聚集了社区的手艺人。

新闻现场,工匠们“组织”进小区给生活“小修小补”  第1张社区党总支书记:因为居民反映手艺人不好找,我们给上级报告以后,就让网格员去找了一些手艺人,把他们集中到这个地方来。我们给他们提供场地,而他们给老百姓提供服务,提供方便。成都市民曾女士:手艺人集中到这儿来比较好,大家方便。新闻现场,工匠们“组织”进小区给生活“小修小补”  第2张

正在补鞋的师傅名叫熊忠万,今年70岁。熊师傅做补鞋匠已有28年的时间了,他年轻的时候还在一家鞋厂工作过。他说,补鞋对于他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爱好,他喜欢琢磨如何让坏掉的鞋子重获新生。正在修鞋的师傅名叫熊中万,今年70岁。熊师傅做了28年的皮匠。他年轻的时候也在鞋厂工作过。他说,修鞋对他来说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一种爱好,他喜欢琢磨如何让破鞋起死回生。

工匠熊中万:

先粘胶再上线。记者:你眼睛还得行不?熊中万:对,我用眼睛看得见,也不玩手机。新闻现场,工匠们“组织”进小区给生活“小修小补”  第3张磨刀的师傅叫王志成,今年已经77岁了。王师傅说,别小看磨刀的技术,这里面可是有门道的。

工匠王志成:

磨刀要分左右手,右手用刀就要磨这边,左撇子的就要磨那边。知识和专长是有先后顺序的,这也是大家喜欢这些手艺人的原因。除了两位师傅,这个人才服务超市里还有植物急诊医生、便民裁缝店、家电维修服务点、理发店。在志愿服务岗,还可以找到其他人才的联系方式,如社区厨师、社区油漆工、社区工匠、水电维修、社区司仪等。他们都可以帮助你。新闻现场,工匠们“组织”进小区给生活“小修小补”  第4张原本藏在城市角落里的老手艺,因为这个社区服务超市的出现,重新焕发了光彩。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发布《全面推进一刻钟便民城市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规范有序发展集修鞋、钥匙配套等小修为一体的社区作坊,明码标价,提供平价维修服务。随后,四川省也出台了《关于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小修小补有序还民生活,鼓励发展有烟火气息的社区商业。生活需要小修小补,城市的老味道离不开这些老手艺。

记者快评:“小修小补”是民生“地方”。

“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是人间烟火,也关乎民生。随着城市建设和新建小区管理越来越严格,“小修小补”的空间越来越小;一些老旧小区改造后,原来的固定摊位没地方放了。此外,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小修小补”的需求也在下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服务喊声渐渐远去。你最后一次听到他们是什么时候?

小时候,我们听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喊着服务,施展才华。有的帮我们剃头,有的帮我们磨刀,有的帮我们翻瓦片。生活的气息很足。这些年的发展变化真的很快,很多行业和工作都升级换代了。一些最初的工匠似乎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了。

但同时我们的生活也需要一些小修小补,比如鞋子坏了,钥匙多了,衣服需要改尺寸,菜刀菜板需要磨,等等。按理说,有需求就有市场,但是这些需求不大的“小修小补”是没有办法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我们做什么呢近期,商务部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推进便利生活圈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建议。所以我们觉得温江能把“小修小补”集中起来,让手艺和工匠规范有序地还政于民,是很好的生活。不仅是老人,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传统服务和帮助。“小修小补”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绣花针”功夫。鼓励“小修小补”回归街头,不就是城市人性化管理和精细化治理的进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