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草图生活记录
■北京王凤岐
我今年68岁,从小就喜欢写剧本,演小品。退休后,我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写作。我们的素描团队成立于2008年。虽然不专业,但我觉得把我们在小区里的所见所闻改编成小品,和邻居一起展示身边的事,更有意义。
抱着这种想法,我开始写剧本。因为不会用电脑,所以写在纸上,家人和社区工作人员帮我在电脑上抄。到现在已经写了160多个剧本,很多都被整理成了小品,这让我很开心。
我写生的内容来源于社区里真实的事情,比如尊老爱幼,反家暴,反金融诈骗,垃圾分类,画个情结,孝顺老人等等。,这是我平时观察到的。
素描队现在有25个人,主要是退休的社区居民和一些孩子。最近在排练小品《你老了谁来照顾》,讲的是孝顺老人的故事。有八个演员,都是常年陪我排练的住院医生。年龄最大的82岁。我们下个月要演出,现在大家都磨合得很好。
邻居一起表演小品后,我发现小区里邻居之间的感情更浓了。我是2007年搬到这个小区的。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因为一直住平房。我搬进一栋楼后,邻居之间的联系就少了。我写了两个小品,其中一个是《和陌生人说话》,讲的是一个居民从平房搬进楼房,一开始不愿意和邻居说话。后来,他们的房子着火了,他们的邻居帮忙灭火。最后大家都觉得很和谐。演出结束后,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我经常跟戏子说,我们演小品,只要用心,人民肯定欢迎。以后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和大家玩下去。
(本报记者彭训文采访)
社区服务很热情
■江苏无锡张海燕
我今年60岁,以前在当地工厂上班。工作退休后,选择居家养老,在家陪老婆生活。
平时经常去江苏无锡市梁溪区阳明街道青儿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站内电视、乒乓球、乒乓球、棋牌一应俱全,满足我各种休闲娱乐需求。除了提供活动场地外,服务站还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休闲活动,如组织电影、练习书法、制作工艺品等。,还会带我们出去旅游。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态度和蔼。只要一个电话,他们都会积极帮助,尽力满足我,让我感受到社区公益服务的温暖。
在饮食方面,社区提供的老年饮食服务非常方便。有时候不想在家做饭,就去社区粮援吃。助食菜品种丰富,价格实惠。10块钱可以吃两肉一菜一汤大概钱。食物也很清爽,符合当地口味。小吃店也会根据我们的意见更新菜单,每天都有很多老人来社区小吃店吃饭。
要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保持身体健康很重要。我每天起床后都会出去锻炼,每天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节奏。社区卫生站经常开展义诊。我会去那里测量血压和血糖,并向我的医生咨询健康问题。
居家养老,让我在熟悉的环境里,保持原来生活的方式。街道和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强大而温馨,涵盖衣食住行文化娱乐,为我居家养老提供了便利。我对自己的退役很满意生活。
(本报记者丁采访)
谢谢你照顾我的“亲戚”
■海南海口周琼英
我家住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嘉信小区。我已经78岁了,过去从来没有想过养老。
我曾经被政府确定为贫困户定点帮扶对象,2019年成功脱贫。政府出资帮助建造了一座水泥房子,既坚固又明亮。不仅如此,我还自掏腰包帮负责人买了一台彩电、一台电磁炉和一台热水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我要做饭洗澡都得捡柴火烧炉子。现在按个电源开关越来越方便了。
真正让我开心的是老人食堂。2018年7月,社区成立了老年服务中心,从生活护理、精神慰藉、陪护医疗等多方面帮助我们。同时还建了老人食堂,周一到周五提供饭菜。普通老人5块钱一顿饭,贫困户2块钱一顿饭,贫困老人免费吃饭——真是省心!甲子镇虽然小,但养老服务做得很好!
政府也发放了一些智能养老设备。比如在我的床头,有一个在线一键求助。如果有什么紧急情况,按一下按钮,很快就会有人来帮忙。此外,还有志愿者组织我们进行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量身定制康复计划。他们就像我的家人。
身体还算健康,有空就干农活,种点粮食给平时来看望照顾我的“亲戚”。我越来越老了,但是每天都很舒服!
(本报记者孙海天采访)
《幸福庭院》,幸福生活
■刘尚荣,内蒙古包头
有时候难免会感慨,我这个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的人,居然还能住在70多岁的楼房里,过着如此祥和宁静舒适的晚年生活。
我过去住在平房里。冬天,到处漏风,我不得不烧炉子。现在住在“幸福院”的楼里,不仅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而且配套设施和养老服务都很完善。说到这些变化,就不得不提几年前的搬迁。
2016年以前,我和家人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吉呼伦图苏木白菜沟的一个山沟里。那是我的故乡。即使交通不便生活单身,我也早已习惯,从未想过离开。白菜沟嘎查常住人口100多户,50%以上是老年人。
2016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实施易地搬迁政策,我们居住的地方恰好在搬迁范围内。来到“幸福院”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草原书屋、党建驿站、娱乐室、健身活动室、党员学习实践基地、共享菜园,在“幸福院”一应俱全。有空的时候可以一起下棋,看书,跳舞,饭后的闲暇成了每天最期待的时光。
嘎查“两委”工作人员最懂我们的心思,知道我们离开一亩地手就痒,为我们开辟了“共享分田”。我在这里没事耕田浇水,还能挣积分,又找回了以前住在山里的感觉。
(本报记者齐采访)
享受“舌尖上的温暖”
■福建泉州的王光弟
我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苏坑镇松溪村的村民。以前在镇上一所中学教书,2014年4月退休。我今年69岁。
退休后,生活我充实而快乐:种田种菜,养鸡养兔,尽可能地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在我看来,最大的快乐就是参与实施“免费午餐”活动,而且会持续10年。
说到“免费午餐”,要从我们村的门球队说起。松溪村有个老年人协会,经常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其中之一就是组建门球队,在各地比赛。门球队有20多人。在县老体协教练的培养下,他们在市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名次。一次培训,十几个老人玩得很开心,但是到了午饭时间,远在外地的老人要回家吃饭,费时费力,还会影响家人。当时我们就想,为什么不找个地方一起吃呢?吃完饭继续打球,免得住的远的球员来回跑。
于是,几个老哥们分工合作,言出必行。在一些爱心企业和人士的捐助下,“免费午餐”开始了。食堂建在松溪村老年活动中心一楼,一周七天供应饭菜。老人早上来中心参加活动,中午留下来吃个饭,特别方便。从一开始的十几个人到平均一天两三百人,越来越多的老人享受到了舌尖上的幸福。
一顿午餐温暖了老人的胃,也凝聚了关爱老人、尊重老人、帮助老人的共同努力。随着参与“免费午餐”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的这一举措,带动了全镇7个村设立了老人餐,松溪村被评为全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助老工程”示范基地。
在我看来,老年生活一方面要找乐子,另一方面要做点什么。我的孩子们非常支持我参加这些活动。每当我给孙子们讲“免费午餐”的时候,他们都会夸我。
(本报记者施志鹏采访)
养老变得更“聪明”
■董洪德,河北石家庄人
24小时监测心率、呼吸等信息;如果你不小心摔倒或晕倒,系统平台会发出警报,然后有人来现场...如今,人们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到智能便捷的养老服务。
我是中铁六局的退休职工。本人82岁,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孩子在外打工,家里只有我和老伴。我不得不请保姆或者去养老院。但近年来,新华区搭建了智慧养老平台,特别是民政部门还对像我这样的老人或孤寡老人进行了“家庭养老床”改造,包括安装扶手、增设轮椅、地面防滑、信息改造等。
看看我的床垫,还有我的腰带,里面有智能传感器。我的床边有360度可旋转的摄像头和一键通话设备,实时监控我的身体状况。新华区还搭建了智慧养老平台,我的姓名、具体家庭住址、健康疾病等信息在平台上都有电子档案。
如果你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帮助,按下SOS呼叫装置,指挥中心就会收到报警电话。了解具体情况后,指挥中心会派医护人员上门救治并通知家属,并根据实际情况拨打120,得到及时救治。从接到报警到人上门,不超过15分钟。
当然,智慧养老不仅仅是应对突发事件。在“智慧养老”微信小程序上,我可以在线调用日常服务项目,比如保洁、引流、按摩、送餐等等。小程序里字体很大,适合阅读。
有时候和老婆在一起感到孤独,也可以在手机上下单“精神慰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来找我们老两口聊天很方便。有了居家智能养老服务,我们的晚年生活舒适而不孤独。
(本报记者张腾阳采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1月30日第12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