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现代人有很多养生方法,很难区分各种科学和伪科学的养生方式。

在生活条件远不如今天的中国古代,仍然有很多长寿的老人,比如孔子、孟子、荀子...古人的方式有哪些?人民论坛读史带你了解。

收藏!古人的两大秘诀养生:顺应自然,以和为度。  第1张

顺应自然

适应自我生命周期,适应四季天气节奏,适应五大地域环境。

自然是怎么回事?《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出“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认为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万物的发展都应顺应这一趋势,人为干扰或改变其发展轨迹,只会加速其衰亡。人也是如此,师法“自然”,即师法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应生命的节律和天地节气,达到生命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就生活而言,要适应哪些方面?中医养生创立的标志性经典《黄帝内经》对生命进行了精辟的诠释,而苏文的第一部著作《古天真论》提出了养生顺应自然的原则:“法在阴阳,数在和合”。宇宙自然有阴阳,人体本身也有阴阳。人体内部的阴阳要符合外部的阴阳,也就是人的日常生活要符合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因为它们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数和”是指养生必须符合一定的方法,不能任意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和”与天地阴阳之道在概念上是一致的,是一个符合自然的概念。《黄帝内经》解释了适应自然的三个方面:适应自我生命周期,适应四季天气节奏,适应五大地域环境。

符合自我生命周期。苏文《黄帝内经·论古天真》根据肾气和天癸的盛衰提出“女七”“男八”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女性从出生起以七年为一个周期,男性以八年为一个周期。在《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根据脏腑气血盛衰,将人的一生活动分为十个阶段,每个阶段为10年。无论哪种生命周期理论,都遵循生、长、旺、老、死五个阶段,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生、长、旺、老、自”。

如何适应这五个阶段?或者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养生怎么样?古代圣人孔子是这样做的:《论语》中,孔子告诫弟子:“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不定,戒之以色。它也是坚强的,有血性的,它在战斗。也老了,血气下降,要戒了。”这三戒与不同阶段的气血盛衰完全一致,可以说是孔子提出的符合生命周期的精神养生观。

顺应四季天气节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生命也在这不同的气候变化中,阴阳盛衰,周期性发展。黄帝内经《苏文·四气调神》论述了适应四时、调理情志的方法:“四时阴阳之人,万物之根,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故其生长之门,万物之盛衰也。你违背了它的根,你就割断了它的根,那就真的不好了。所以,阴阳四时,万物之终,生死之本,其反面就是灾难,从中很难得病,这就是所谓的道。道、贤者、愚者佩服之。从阴阳生,逆之则亡。逆之则治,逆之则乱。”四季阴阳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所以万物必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才能符合四季规律,调整自我生命活动的节奏,达到维持生命的基础。如果不能顺应四季,违背阴阳之道,那就是“灾难”。

具体来说,春天万物复苏,人要晚睡早起,放松心情,不杀生,保持肝木的活力。夏天,人们仍然要晚睡早起。不要大喜大怒,让他们发泄愤怒,维持心火的精神。秋季万物成熟,人要早睡早起,要安心静养,要内敛,保持养肺降逆之气。冬季万物封闭,人要早睡晚起,休养生息,维持肾水之气被封闭。四季循环,春夏秋冬,冷暖,春养生,夏秋冬,与变化的天气养生合拍,是古人的基本原则。

符合五大地域环境。古人把地理分为五个方向,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环境特点。他们主张生物要适应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形成不同的生活和养护方式,甚至逐渐形成不同的体质。《黄帝内经苏文怡方医论》论述了五域对生命的影响,并对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水文地质、气候、物候、物产、人们的生活习惯、体质特征、疾病和治疗等进行了论述,说明地域环境与生命密切相关,地域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维持生命的不同方式。

收藏!古人的两大秘诀养生:顺应自然,以和为度。  第2张

就总数而言:

吃喝适度,生活规律,作息适度。

《黄帝内经》中黄帝的第一个问题围绕养生:“我听说古代的人春秋百岁,但行动从不失败。现在的人,半个世纪了,运动失败了,和时代不一样了?人家会怀念吗?”齐波对他说:“古之知法者,以阴阳为基,以术为和,饮食有度,起居有规律。因此,他们能够与神和谐相处,他们在100岁时死去。否则,现在的人以酒为浆,恣意妄为,一醉方休,竭力竭其精,消散其真,不知如何持其满,时不时,快其心,逆生命之乐,无节制地生活,那么半个百也就失败了。”百年能见之人,以和为度,使形与神相协调,才能长寿。

饮食要适度。唐代医生孙思邈在《千女方食疗方》中说“健康人生之本,必在食”。食物是人体吸收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以食为天,食之香和,能补精。正确饮食还可以消除疾病,巩固基础。如何正确饮食?《黄帝内经》提出“饮食要节制”,这个“节制”有三层意思:一是食物之气要均衡,不可偏食;第二,饭量要适中,不能过量,也不能饿。第三,吃饭的时间要有规律,不能过量。

如《黄帝内经·苏文》、《藏气论》强调食物要多样,营养均衡:“五谷为补,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补,气味相合,以补精气。这五味苦、苦、咸,各有千秋,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时藏,病宜五味。”此外,黄帝内经苏文《怒向苍天》强调饮食要五味调和,合理搭配:“阴生于五味,伤于五味。所以味道太酸,肝气生津,脾气独特。味道太咸,又壮又累,肌肉短,心里压抑。味道太甜,心满气喘,色黑,肾不平衡。味道太苦,脾气不强,胃气浓。味道太刺鼻,筋骨松弛,精神中枢。所以我愿五味和谐,健骨柔肌,行气行血,密思理。如是,我愿精进,我愿如佛法,我愿有定数。”强调饮食不能太酸、太咸、太甜、太苦、太辣,注意五味的合理搭配。

有规律的生活。日常生活是指日常作息,即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规律主要是指合理有序地安排日常生活,使之有规律,符合人类生活和自然规律的方法。《黄帝内经》说“生活有规律,可以‘百岁而去’,‘生活无节制,半百而衰’”。先秦的《打土之歌》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描述的是农民早出晚归的自然生活,这是符合阴阳昼夜变化的生活原则。日出时,阳气开始旺盛,生命应时而动。太阳进入,阴气渐盛,生活也要时时安静。正如黄帝内经苏文通奇天论所说,“你可以拒绝黄昏而不扰乱你的筋骨。“到了晚上,阳气就藏起来了,人也要避免大运动,让杨灿入阴藏起来。现代生活虽然不能做到日出而作,但阴阳之气顺应自然界阴阳昼夜的变化,仍然是生活的基本原则养生。合理安排日常作息,既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又能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一定会起到很好的养生效果。

睡眠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俗话说“五更觉不如吃人参”,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也在《闲情,退休,及时行乐第一》中说:“养生的妙招,要先睡好觉。睡眠可精,睡眠可养气,睡眠可健脾胃,睡眠可强筋骨。”中医养生提倡睡经络。子午处,是阴阳变化之时,盛极而衰。人体气血的阴阳是相对不确定的。这个时候为了气的恢复就要静卧,所以经络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陆游感叹午睡之美,写了一首诗《午后之梦》:“爱午后清幽窗梦,暂忘人间。华山处士,若能见,未眠先寻仙。”

古人提出了许多提高睡眠质量的有益方法。比如元末明初养生贾冷谦在《衰老要领》中说“夜不可饱,饮不可醉,醉后不可凉,饱了不可卧”。吃饱了就会坐立不安,直接影响睡眠。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治,在《与师友谈》中记载了苏东坡自创的“眠眠三昧”法,以此来保持睡前的心境平和,最后“思之则睡,虽不困”。苏东坡在《最后一日与二三子出酒》中还写了一首“主人劝我洗脚睡,我倒在床上也不闻钟鼓”的诗,可见睡前泡脚也有利于睡眠。古代的床大多铺着厚厚的软床垫,如木床、炕、竹床、藤床等。枕头高低不一。一般以一拳或一拳半为宜,枕芯要有一定的透气性。石枕和药枕在古代很流行。如明代文学家郜琏在《尊生八记》中就记载了磁石当枕,菊花当枕,既能促进睡眠,又能治病。

古人也非常重视卧姿和朝向。比如“龙伏侧卧,虎背铺尸”这种说法,就是对侧卧的肯定,对仰卧、俯卧的否定。平卧时,下阴脉杨灿不动,经气不达四肢;俯卧时五脏受压,阴阳不和。侧卧,任督二脉相通,阴阳相合。躺是指睡眠时头和脚的位置。唐代孙思邈的《钱进方》和清代曹廷栋的《劳劳恒言》主张春夏头应东西,秋冬头应东西。其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或者在东方躺一年,趁着东方的崛起,把头往东方躺,养人元气。他们一致反对卧北,因为北最阴,头是所有阳之会。为了防止阳气受损,忌北卧。

适度的作息。古人强调劳逸结合,适度,劳逸不可过也不可过,因人而异。《吕氏春秋》云:“流水不腐,户枢不移。齐也是如此。”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淤虚劳并治》中说:“问:血淤病从何而来?”老师说:“我老公尊重人,骨头弱,皮相强。他因劳累而汗流浃背,躺下时还不时摇晃,清风自赏。”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享受闲暇而讨厌工作,被娇惯。南宋医家张杲在《医论·真人养生明》一书中说:“人欲努力,百病不可达。”可见古人一直有劳动能使人健康长寿的观点。《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佗也指出“人体欲功,不可偏激。”人体需要适当的活动,但不能太多。所以华佗发明了养生五禽戏,张仲景也把导气和呼吸养生的技术列为治病防病的方法。他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只觉四肢重滞,即导、息、针、摩,故不作九。

“动”可以养人,“静”也可以让人长寿。如大学者颜回在《庄子·太上老君》中说“君忘坐”:“若断肢,则巧离形知,同大同也。这叫坐。”这是一种养生的方法,通过静坐来修身养气,直到忘记一切,包括自己身体的存在。后世很多大儒也很强调禅修的保养方法,比如“闭着眼睛坐着不动就可以修心”“坐着不动半天学半天”。这些都体现了古代儒生养生的功夫。“动”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现代研究表明,体力劳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保持关节敏感性,促进整体新陈代谢,延缓器官衰老。而脑力劳动者由于经常用脑,有利于提高脑细胞活力,减缓衰老速度。这就是适度劳动和勤劳的人更长寿的原因。运动要适量,过度活动对身体有害。《庄子·刻意》说:“劳而不尽,累而用之,累而用之。”《黄帝内经·苏文居痛论》说:“劳则耗气”,《黄帝内经·玄冥五气篇》也直接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谓之五伤。”过度劳累,创伤伤害心灵,长期影响生活。而且过度舒适也不可取,久卧久坐,导致气血凝滞,影响脏腑四肢窍窍,各种疾病。宋代好端端的蒲千观养生在《留生录调体门》一书中说:“养生,形要小而累。所以,水流是清澈的,是停滞的。养生人希望血液像水一样流动。不想坐累,就不想努力。经常出差,但要慢一点,就是小劳力的本事。”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寿箴言》中说:“量力而行,不为形而功,坐卧平稳不使身懒。”也是主张劳逸结合的养生观点。

来源: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五月人民论坛杂志”

作者:段晓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编辑:邓如梦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本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