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张桂梅的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我本是高山》搬上了大荧幕,却因为爆改被全网吐槽。在华坪站点映现场,张桂梅校长两次拒绝采访发言。网友热评“她的沉默,震耳欲聋”,影片更是被批评与现实割裂。真正的文艺创作应深入生活内部,才能引领时代。文艺创作取材应深入生活内部,向下扎根。《我本是高山》中将张桂梅老师塑造成蛮不讲理的领导,为了高考“业绩”不让老师们休息,对其大肆批判,然而电影中的人物原型却现场辟谣:“张老师很温柔,不是电影中呈现的样子。 ”更有山里没钱读书吃饭的女孩子却逃课恋爱逛夜市的离谱剧情,不禁令人联想“何不食肉糜?”的荒唐质疑。作为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取材并未深入人物的真实生活,脱离现实,情节令人唏嘘。此类文艺创作看似选材于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却未能取材于生活内部,脚上不沾凡尘土,怎能拍出凡间苦。结果只能招致舆论哗然,这本就是最大的失败。深入生活内部的文艺创作,才能得到生活的丰厚馈赠。与电影《我本是高山》不同,就在近几天作家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乔叶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提到:此篇小说创作期历时七八年,小说人物形象大多来自她七八年间“跑村”“泡村”的经历,作品语言朴实无华、平白如水,却生活地还原了时代变革中的乡村转型故事。《宝水》在获奖之前已有5次加印,感染读者众多。正所谓“生活所赐如同涓涓细流,都是‘宝水’”。优秀的文艺作品离不开生活的沉淀和滋养,只有真正经历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具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而生活也将馈赠此类作品更顽强的生命力,在时代洪流中荡涤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文艺创作应深入生活内部,引领时代。孕育一个文艺创作就像孕育生命,从选材、取材、写作(拍摄)、打磨到发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内部,用心雕琢。然而仅仅深入生活内部,是远远不够的。文艺创作一味追求生活的真实性,会囿于琐碎生活的牢笼,限于生活小情调,导致庸俗。因此,文艺创作还应高于生活,带着对生活和时代的思考,或直抒胸臆,或隐喻现实,在小我中窥见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张桂梅校长的事迹何尝不是中共党员信仰的体现?《宝水》中的故事何尝不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体现?再如,余华《活着》何尝不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结合了生活和时代的思考,文艺创作才更有价值,使读者感悟作品“小我”与时代“大我”的对话。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脱离了生活的文艺创作,等同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期待更多深入生活内部的文艺创作出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作者:尚潇然(宜昌夷陵)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