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健康生活方式,让糖尿病可防可控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宣传活动的口号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侧重于让公众了解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以帮助延迟或预防其发生,强调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以及获取正确信息和护理以确保及时的治疗和管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是临床的常见类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矫杰介绍,从类型上来说,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由于免疫紊乱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绝对下降,血里胰岛素水平绝对缺乏,而引起来的一种糖、脂、蛋白质的代谢障碍,主要见于儿童以及青少年,年龄通常 2型糖尿病在该病中占比高达90%,慢性并发症危害严重据统计,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5.37亿。据推测,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83亿,46%的增幅是同期估计人口增长(20%)的两倍多,成年人的患病比例可能达到1/8。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多见的糖尿病类型,大约占所有糖尿病的90%以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调查数据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已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2021年20~79岁的糖尿病人数已达1.41亿人,患病率高达10.6%,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其中,老年人、男性、城市居民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居民、超重和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更高,农村居民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更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本良介绍, 2型糖尿病好发于超重、不爱活动、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人和妊娠女性。可通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测试、OGTT试验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邹本良表示,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其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高血糖会影响心脏、大脑、眼睛、肾脏等。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者,其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分别达30%~40%、60%~70%、90%以上。糖尿病是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和下肢截肢的主要病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包括——家族史:如果您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您的患病风险会增加。体重:超重或肥胖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年龄: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45岁之后。种族:某些族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包括非洲人和南亚人。缺乏运动:体育活动不足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妊娠糖尿病:怀孕期间曾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患病风险增加。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无法治愈但可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夏军称,糖尿病是一类代谢性疾病,通常与生活条件良好、营养过剩及活动量减少等因素有关,因此也被称为富贵病。高糖高脂肪饮食。若平时食用过多的甜食、奶茶、奶酪、炸鸡等高糖、高脂肪食物,会导致体内的胰岛B细胞负担过重,进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就会引发糖尿病。精细饮食。长期将精米、精粉作为主食,会导致体内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而某些微量元素会参与胰岛素的合成,因此采取精细饮食的人群易患糖尿病。肥胖。随着生活条件变好,大多数人都不需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如果久坐不动,再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就会使身体肥胖,而肥胖是目前常见的糖尿病诱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合理膳食、规律运动、健康体重和避免使用烟草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人玲表示,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通过饮食控制、增加运动锻炼和合理使用药物,可以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对于正常年轻患者的血糖控制,基本是空腹血糖控制在6.0~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7.5~8.5mmol/L为宜。如果是年龄大的患者,又有很多基础病,包括出现脑血栓、脑出血、冠心病,患者又有其他并发症,血糖的控制可以适当放宽。不动+超重,让年轻人成为“糖前期”尽管糖尿病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更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也有不少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糖尿病“候选人”(泛指血糖异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确诊阶段),临床上称之为糖尿病前期,简称糖前期。上班一坐一整天,休假一躺一整天,已经成为很多打工人的“标志”。若此时的你既没有管住嘴,还没迈开腿,大量的葡萄糖进入体内无处消耗,开始囤积成脂肪,形成“大象腿、啤酒肚”,过多的脂肪含量则会加大体内胰岛素的需求,引起血糖的代谢异常。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数据统计,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糖前期。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糖前期?健康人群:空腹血糖<6.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后2小时血糖<7.8mmol/L;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如果你的指标介于两者之间,就属于糖尿病前期。筛查建议多久查一次?如果你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即年龄≥40岁、超重、有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期糖尿病史、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史,建议将血糖筛查列入每年的健康体检中。如首次筛查结果正常,可以2~3年做一次复查。若首次筛查结果为糖前期,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咨询内分泌科医生,找到发病诱因并加以改善。同时每6个月复查一次血糖指标,避免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糖前期一定会发展为糖尿病吗?不一定。糖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但不足以诊断为糖尿病的状态,如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等,是可以控制血糖水平的,从而积极避免糖前期发展成为糖尿病。但如果不采取措施,继续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糖前期可能会逐渐恶化,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5%~10%的人发展成糖尿病。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少油、低油烹调:以凉拌、清蒸、水煮的方式,取代油煎、爆炒、油炸。选择瘦肉:饱和脂肪易使胆固醇沉积血管壁,畜禽类肉每天建议摄入40~75克,可以选择用白肉(如鱼肉、鸡肉)代替畜肉。选择植物性油脂:避免猪油、牛油等动物性油脂,降低饱和脂肪摄取。建议选用富含不饱和脂肪的植物油,例如橄榄油、花生油、玉米油等。避免加工、油炸食品:油炸零食的含油量高,不仅容易发胖,其中的反式脂肪酸还会加重心血管负担。少糖,增加粗粮摄入:白米饭、面制品等精制淀粉在加工过程中流失大量营养素,且食用后易影响血糖波动,建议增加粗粮的摄入,可用玉米、红薯等代替精细的白米饭,延缓血糖上升。减少糖分摄入:蛋糕、冰激凌、甜甜圈等富含精制糖的甜食应少吃。以白开水或无糖茶饮替代含糖饮料(汽水、果汁、奶茶等)。多吃新鲜蔬果:建议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果汁不能替代水果。相关链接警惕糖尿病早期的信号北京医院李秋贵主任提醒,糖尿病早期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症状,应引起重视,及早就医。饮食方面:多饮多食;呼吸有烂苹果味;餐前饥饿难耐。头部症状:牙齿松动,牙痛;脖子发黑;视力减退。身体反应:常常大汗淋漓;伤口久不愈合;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疲倦乏力,眼皮下垂;易皮肤瘙痒、水疱疹;对称性手脚麻木。下体症状:多尿;性功能障碍;反复尿路感染;长期腹胀或便秘。(全媒体记者 张峥)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