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灯谜、赏灯笼和吃饺子是中国2008年元宵节的“压轴节目”。喜迎新春,年味作为生活中最浓郁、最热闹的年味,并没有因为春节的结束而消失,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回味悠长生活,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春回大地的信息。
“杨柳轻轻吹龙年,浦江奔腾展宏图。”在2024年杨浦区春联展上,这幅春联暗藏“杨浦”二字,表达了书法家对杨浦新年新气象的无限祝福。杨浦如何在新的一年里让“生活知味”更红火、更暖心?随着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创新,年味越来越好。几盏旧的黄铜壁灯,一辆旧的人力车,和一家鸿翔时装店的门...龙年春节期间,市民徐女士和朋友们在旗袍展上“梦回老上海”,过了一个“怀旧年”。“一袭旗袍,一个梦想,芳华”展览由上海紫荆广场和上海纺织博物馆联合举办。徐女士和朋友们一起闲逛,并留下了许多与展出的旗袍和老物件的照片。“旗袍一直有其独特的风格。这里的每一件旗袍都有一个故事,所以你可以想象穿着旗袍的人是如何说话和走路的。来这里散步都不舍得走,太美了!”徐女士说。说起上海女人的摇曳身姿,就不能避开旗袍。海派旗袍承载着海派文化,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与西方现代服饰文化相结合,在《阮》和《花样年华》等影视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流行开来,以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颜色和“自己”的不同魅力,展现了敢于突破桎梏、追求独立的女性精神。中国平面剪裁的平肩线条和西方立体剪裁的胸省,通过侧缝收紧腰部,丝绸面料柔软、蜡质、轻盈...本次展览的“主角”是两件落肩无袖印花旗袍。在设计和颜色上,他们分别选择了黄色花朵条纹和蓝色马赛克条纹,颜色大胆,在夏天相当明亮。从远处看,似乎有微风吹在他们的脸上。
这两件是40年代海派旗袍的典型代表。旗袍的主人刘荣增和他的妹妹刘庆增来自一个名门望族。两姐妹曾在上海戏剧协会工作,她们被称为“大刘”和“小刘”。他们的曾祖父是晚清重臣刘,祖父刘会之是著名的银行家和收藏家。“我以前不知道这些往事,但现在我不仅读过他们的故事,还喜欢刘荣增穿过的衣服,就好像我亲眼目睹了她生活。名门望族的日常生活在我们眼前历历在目。”市民韩女士看完展览后感慨地说。
在一袭旗袍中感知主人的生活,了解岁月流淌的故事和记忆。年味和文化品位越来越“优越”,过年的“后劲”将在元宵节进一步生成。一方面店员的手不停地移动,另一方面锅里热气腾腾,香气四溢。2月20日中午,位于第一食品杨浦店三楼的七宝街汤团店已经热闹非凡。
市民陈女士在附近吃午饭。当她参观这里时,她忍不住买了两盒生饺子。“我买了一盒红豆沙和一盒鲜肉,我的家人仍然喜欢吃这种传统口味。七宝街是吃了很多年的老品牌,我们很信任它。”张存芳在店里包饺子5年了,经验丰富。她说这几天店里10点开门,她8点前就开始准备了。揉面、做馅、边包边煮边卖,从早到晚都成了习惯。“再过两天,生意会更好。”
当天,顾先生点了两个鲜肉饺子作为餐前零食,当场吃了起来。“元宵节快到了,我们上海人总要吃几个汤圆。如果我们不吃饭,就没有节日气氛。我一会儿会带一些生的回来,这样我就不用在家里做了。”“按照往年惯例,这几天的生意从腊月十二到正月十五都会爆棚。每天早上,客人会排到楼梯上,每个人都会买几十个。特别是元宵节那天,我们几个师傅一起上班,凌晨2点就来上班了,一天营业额有几万元。”张存芳笑着说。
在第一食品的一楼,七宝街汤团店还设置了一个手推车,出售生饺子,包括芝麻馅和鲜肉馅,当天制作并出售,方便市民。“今年,我们从2月10日开始在楼下摆摊。因为元宵节前生意太好,我们延长了一个摊位。目前这台车每天的营业额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两天就能翻一番。元宵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每个人都要吃饺子。”销售人员黄喜红介绍。
文化是城市的“流量入口”。电视剧《花开上海》的热播引发了市民对“老辰光”的追捧。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聚集人气,“怀旧消费”的兴起无疑是文化自信的“具象表达”。2024年,杨浦推动文旅体文商融合发展,坚持推动“文商”融合创新,为探索演艺新空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动力,以“文化”赋能转型升级,为更多市民提供多元文化服务,再以公共文化服务激活商圈新动能,推动新一年文旅新消费。
城市地区的变化和发展在不断增长的文化认同中变得越来越“立体”。
“柳轻轻吹龙年,浦江奔腾显宏图”。春联暗藏“洋浦”二字,表达了书法家对洋浦新年新气象的无限祝福...在市民石女士看来,“没有春联就没有年味。”龙年春节期间,她在杨浦区文化馆举办的春联展上感受到了浓浓的杨浦年味。“这里展示的春联字写得很好,涵盖了楷书、隶书、行书等多种字体。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风格。我特别喜欢行书,笔法遒劲,字体优美,让我大开眼界。”施女士说。杨浦区春联文化节始于2002年,是杨浦集团文化活动的一张名片。22年来,洋浦的变化和发展被书法家们传颂。时过境迁,城市更新蓬勃发展,社区面貌日新月异。“怀旧”吹向社区,将其转化为居民对青春或童年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生活。
排着长队的老式粮店,计划经济时代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布票...在长海路街道图书馆湘阴路馆前,老上海风情主题展板在走廊上一字排开。在观看展览时,长海路社区居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在粮店买米时,每个人都要自备米袋,排队用粮票称重。当你买大米时,你可以用裤子把它带回家。很辛苦,但也很开心。现在看到这个展览,我以前的记忆又回来了。”
龙年春节期间,长海路街道图书馆举办了“寻访乡愁记忆品味海派风情”——上海老物件、海派图书展,通过老物件、老照片、老图书让市民在老上海过一个乡愁年。手掌大小的方形磁带盒、老式印花毛巾和床单、几本记录上海历史和文化的书籍...在图书馆内部,还有一个实体展览正在进行,它已成为居民“走进”老上海的一个窗口。
居民邢女士在一幅地图前驻足良久,这是一幅20世纪初的“上海县域全图”。画面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上海昔日的面貌,并注有“黄浦江潮汐四季表”,列出黄浦江的潮汐时间以供参考。邢女士是长海人。她在图书馆开启了一场“怀旧之旅”,与旧物亲密接触,让她感触颇深:“小时候我脚下的土地还叫五角场乡,农田一片又一片。谁能想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腾飞了,农村变成了城市,村民变成了居民,而五角场乡也逐渐发展成了长海路的一个街道。
上海既是国际大都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城市性格。只有了解过去和历史,我们才能更自信地走向未来。“我们街道有近18万居民,很大一部分人口构成由本地村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所以他们对这里有着非常深厚的乡土情结。我们希望展现上海人的老味道,吸引‘原住民’和新居民来这里看一看,唤起‘原住民’对这片土地的记忆和乡愁,增强新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现场工作人员胡丽莉介绍。
“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住在楼房里,过着美妙的退休生活生活,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期待新的一年祖国更加繁荣昌盛。”邢女士说。
邻里社区的“家的味道”正在更多居民心中“茁壮成长”。
年味也可以是走廊自治的一抹亮色。“写的时候注意字间距要均匀”“看,我的‘笑口常开’写得好不好。”...在四平路街道九州公寓的活动室里,五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各自挂上了一个红色的牌子,挥舞着手中的笔,“心想事成”、“年年有余”和“好运连连”...几个吉祥的字在他们的笔下“绽放”,写满了祝福和期待。
然而,写书法只是第一步,装饰公共走廊才是“最终目的”。居民们将自己手写的红色悬挂标签与双色球、橙色龙等装饰品一起布置在白色环保树上。大家还用墙贴、红灯笼和中国结装饰了整个门厅。参加这样的社区活动,10岁的余乐在其中,“新奇有趣。我写了几幅书法,还帮忙挂中国结。我觉得我也为社区做出了贡献。现在楼道变得更美了,我很开心!”
九州公寓建于上世纪90年代,面积不大,只有两栋住宅楼和180户居民。曾经,楼道内长期堆放杂物,环境脏乱差,还存在安全隐患。为此,2019年以来,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党总支开启了辖区楼道“微改造”,引导居民自治。许多走廊实现了华丽转身,不仅变得干净整洁,还集成了多种功能。如今,公共楼道已成为居民的“好邻居客厅”,成为邻里一家的温馨载体。“走廊很漂亮,我们看进去看出来,我们很开心!”一位参加活动的居民说,“看着大家这么忙,感觉楼道里也是我们的家,邻里之间就像家人一样。”在楼道“微改造”的热情中,年味不绝于耳,睦邻社区的“家味”在更多居民心中“蒸蒸日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