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突然发现,他们仍然需要那些微小、温暖而闪耀的“附近”。
《东方周刊》记者李晓婷编辑秦2024年1月16日晚,合肥夜校教师在教授学生手冲咖啡的制作与品鉴(赵金正/摄)
在公园、市场和菜市场度过一整天。和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一起旅行、看一场话剧;如果你不吃评分高的外卖,你必须尝试评分低的商店...近两年,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难以理解。事实上,看似叛逆的年轻人正在通过重新发现“邻里关系”,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感知。
“消失在附近”是人类学家向彪在思考中国青年问题时提出的。它意味着在一个原子化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来理解世界,而不是通过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向彪认为,年轻人的矛盾感和无力感与这种对“邻近性”感知的丧失密切相关。
构成传统“邻里”的元素——邻里的亲密交流和社区的集体生活正在淡出人们生活的画面。面对日益疏离的人际关系、索然无味的周末、饱受失眠和暴饮暴食困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突然发现,他们仍然需要那些微小、温暖而闪耀的“邻里关系”。
重塑城市生活空间
走进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的民主村,居民楼穿上了“新装”,年轻人流连于老美食店和新潮流店,一群群老居民坐在潮流别致的街心花园里晒太阳。民主村是原重庆建筑厂家属区,属于典型的“一厂一村”老旧小区。随着建筑厂的搬迁,小区内配套不足、功能缺失、环境脏乱、产业杂乱等问题日益凸显。当地对民主村进行了改造提升,在完善社区硬件设施的同时,重塑了功能分区和产业业态。一个充满老重庆记忆和时尚感的老社区,成了年轻人理想的“街坊”。
在民主村综合市场,年轻的陆谦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创业者的创意空间开张了。陆谦第一次在民主村举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有架子鼓、电吉他、咖啡、时尚青年和时尚音乐...许多老居民随着音乐起舞。
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健全社会,也是一个不断丰富人们“附近”内容的社会。重建城市生活空间是重塑“附近”的应有之义。
一刻钟便利人生活圈是一种尝试。
由商务部等13部门研究制定的《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具备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推动建设各类15分钟便民生活圈。
作为广州市增城区首个15分钟便民生活试点社区,荔城街道朱槿社区为居民打造的“幸福圈”内有业态丰富的商业广场,步行可达的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还有沿街散落的花园公园、博物馆、图书馆、药店、电影院等,基本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这也是一次建设公园社区和艺术街区的尝试。
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从老企业生活片区变身“公园社区”,打造了摩托车公园、艺展中心、四季花园、邻里平台等34个休闲空间。
在南京南一厚街鼓楼滨水艺术区,餐厅和啤酒屋也是画廊和美术馆,用流动花车和特制花箱装饰环境,现场举办街头艺术课;在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图书馆的“发呆区”,师生们可以远眺遐思、畅谈交流、漫步休憩。越来越多的城市更新和设计融入了“附近”的概念。
不仅仅是年轻人需要在附近。对于孩子来说,“附近”应该有一个玩耍、阅读和放松的地方。对于老年人来说,他的“邻居”应该包括完善的养老体系和“15分钟生活圈”。对于家庭来说,“附近”应该考虑是否有可以玩一整天的城市花园、公园和游乐园,以便人们可以在复杂的家庭事务和工作中找到身边的乐趣...
因此,四川、重庆、上海等地涌现出了“共享妈妈”,帮助年轻人解决“下午4点半放学后孩子该做什么”的问题。一线城市的社区养老正在蓬勃发展...一个个城市治理能力和智慧通过创新得到提升。
与现实建立联系生活
当你点外卖时,外卖小哥迟到了五分钟。你是在焦虑地思考为什么还没到,还是担心他是在超速行驶,还是因为工作不如意而情绪低落?大多数消费者可能是前者,因为在分分钟就是价格的现代社会,人们等不起。这被向彪称为“时间的暴政”。在“时间的暴政”下,人们越来越难以感受到看似显而易见的“附近”。在向彪看来,“附近”的消失折射出现代城市生活功能过剩、生态匮乏的现状。重构“邻里关系”,首先要看到不同的人,看到折叠的人际边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欣赏关系网络中每个关系的独特位置和功能。
“00后”职场新人孙在等待中找到了新的乐趣。打开他的外卖软件,与外卖小哥的一段对话让人忍俊不禁:听着外卖小哥抱怨为什么店里吃饭慢;看外卖小哥专门发的等长红灯的视频;闲暇时聊聊哪家外卖更干净。
近日,一部名为《年会停不下来!这部电影戳中了“农民工”脆弱而敏感的内心。30岁的员工萧炎在看了这部电影后第一次有了裸辞的想法安排节目花了两周时间,我不得不加班。我在年会上没有赢得任何奖项。“小燕说,其实他受不了的是自己越来越麻木了,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回家打游戏。
更多像萧炎这样的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调整方法:辞去小红书博主一职;带着多年工作的积蓄去环球旅行;离开金融行业,回家种地,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一些年轻人选择“退出”困境,并再次找到缓解焦虑和孤独的方法。
一些年轻人选择积极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通过重新感知“附近”来找回对生活的感知。因此,Citywalk火了,逛菜市场成了年轻人的新爱好。“下班上夜校”的夜生活模式出圈了。
“每个人的工作压力都不小,难免会有焦虑情绪。他们需要一些能让灵魂安定下来的东西。在夜校学习艺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式。”29岁的夜校学生杨旭说。
在“高竞争”和“高成本”的风险社会中,夜校是年轻人进入社区的低成本尝试。许多年轻人去夜校,更多的是为了舒展心灵和释放情感,而不是学习艺术,并在与夜校同学的交流中获得新的视野并得到认可和支持。
找伴侣也是如此。一项基于3136个样本的“伴侣”社会调查显示,每四个“00后”中就有一个有伴侣。去年的“双十一”,来自福建的肖征和与她的“旅行伙伴”共度了时光。“我的伴侣是流动的,包括学习伴侣、减肥伴侣和吃饭伴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退出和进入。这种交流比较轻松。”
对于社交恐惧的年轻人来说,“合伙人”无疑是年轻人探索生活生态并与生活建立真实联系的桥梁。“伴侣”是彼此的桥梁,观察对方并探索开启新关系的可能性。
扩展心理“邻居”
近日,Soul App发布的《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重建“邻里关系”的努力不仅在线下进行,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空间为年轻人提供了建立多个社交网络的可能性,从而创造了与真实“邻里关系”互补的互动场景和空间。从博客到微博,再到现在的Tik Tok和小红书,年轻人积极参与带有群体认同的在线社区活动,寻找身份认同,确定自己的坐标并扩展他们的心理“邻里关系”。
年轻人通过区分人I和人E分为两个阵营,他们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各种性格类型。与I型人相比,E型人更外向;与E人相比,I人在互联网上更活跃。通过I和E的区分,年轻人找到了网络社区身份的锚点。
无论你喜欢编织、拍摄、趣味跑和喝咖啡,还是喜欢疯狂、争论和聊天,你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找到自己的社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黄卫平认为,在线社交平台可以在整合需求和资源的前提下,将具有地理意义的“邻里”转化为具有数字意义的“邻里”,并将原子化的人们与情感绳索和关系网络联系起来。作为一个追求利益共鸣的在线社交平台,它还承担着重建线附近的功能。
如今,在线社区变得越来越明确和离线,社区关系进一步转变为“附近”的现实。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I-people和E-people举行了一场火热的聚会,线上小组聚会变成了线下会议。二院、汉服、洛丽塔、塔罗等年轻社区也走进现实,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的社区特色和自我魅力,甚至一些年轻社区还引领着汉服潮流走向海外。
针对年轻人的社区活动需求,不同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招数。
河南卫视电视剧红遍全网后,洛邑古城作为穿越之旅的第一站迅速出圈。洛邑古城顺势推出唐朝“潮”市集、古风古城市集、真人扮演的NPC角色(非玩家角色),洛邑古城迅速成为汉服圈的“必看之地”;成都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拓宽青年参与城市生活的路径,围绕青年的行为特点和社交方式,开展一批青年需要、热衷和欢迎的社交活动...
人与每时每刻的“邻里”都有关系,每时每刻的“邻里”都值得用生命去感知。项彪在一次对话中说,人不能等到生活的综合判断后再去生活。关键是不要在给定的条件下丧失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重建“附近”是一个现实而微小的突破。
(实习生吴慧娴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