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程春讯

早春时节,阳光明媚,昆明文庙依然绿意盎然,不仅有山茶花香,还有浓浓的书香。走进岁月雕刻的棂星门,半月形泮池前大成门下,古色古香的大成书房悠然而现。书房内,书桌、椅子、蒲团等陈设一应俱全,木质仿古书架上摆放着1万余册书籍。来自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像大成自习室这样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共有303个。新型文化空间承载着新颖的场所、内容、模式和业态,为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和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乐趣和可能,也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带来了思考。

新空间“新”在哪里

新文化空间的“新”首先在于场所的新。这类场所可以是在旅游街区开发的新空间,例如,创新改造昆明老街区功能布局,打造集旅游驿站、文创空间、阅读小屋、云南艺术于一体的昆明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在酒店、银行、商场等。,以“主客共享的泉城文化驿站——你身边的文化会客厅”为设计理念,探索多领域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路径,创新推出文旅融合发展项目——觉晓自习室;我们可以在万里高空积极探索和尝试“航空+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打造全国首家飞机上图书馆——昆明图书馆向鹏云分馆。

文化新空间的“新”还体现在内容和业态上。例如,昆明推出了艺术创作和表演艺术展览等新业态,并在昆明老街、南强街和方云商业区等夜间经济活跃的七个庭院剧院推出了特色庭院戏剧。此外,昆明市以农旅产业为抓手,推动旅游业与乡村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色村落的深度融合和产业嫁接,创新推出晋宁区小渔村、西山区团结心苹果庄园、安宁市雁塔村、宜良县“七彩幻境”等特色景区,让人们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

据统计,昆明通过盘活存量设施、吸引社会力量共建、推进文旅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多种渠道,编织“一刻钟文化圈”设施密度。截至目前,共打造了303个新型文化空间,包括改造提升的传统文化空间、文旅融合的公共服务空间、业态多元的文化聚集空间、串起串珠的博物馆社区空间、政府购买服务的新型文化空间、百姓身边的文化展示空间、不断补充的公共建筑配套改造空间、文物活化利用的新型空间、企业提供的免费公共空间等。

新空间推动新业态

新型文化空间所蕴含的新颖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激发了人们的打卡兴趣,扩大了受众群体,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更好的文化享受。传统图书馆给人的标签是“只会坐着看书”,但在昆明文庙大成书房,推开朱红色的大成门,石柱、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映入眼帘。细节精致华丽,让人很难不拿起手机拍照留念。如今,每逢中秋、元旦、春节等中国传统节假日,昆明市文化馆都会推出图书阅读、非遗体验、文化创意市集等配套活动,让大成书房不仅成为市民家门口的书香空间,也成为外地游客在昆明打卡的必去之地。每天都能看到穿汉服的游客一个接一个。

融创吕雯城位于滇池边上,一直是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在这里,昆明与旅游B&B和精品酒店协会一起,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客栈,合作建造了觉晓自习室。游客可以在滇池边享受清风明月。欣赏完昆明的美景后,他们会回到客栈的“觉晓自习室”,打开手边的一本书,感受云南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让书与旅行完美结合。

融合创新引领新方向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建公共文化空间超过3.35万个。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向往十佳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昆明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星罗棋布,发展潜力巨大,创新动力十足。

日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了第三批、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评审结果。昆明顺利通过评审,在西部地区21个城市中排名第六,获得优秀等级。其中,昆明的案例“新空间、一体化服务、新机制——昆明市“一刻钟文化圈”创新实践”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示范性,体现了昆明注重深化改革、总结创新经验、发挥示范作用。

“2021年昆明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构建覆盖城市居民生活的‘一刻钟文化圈’,打造‘小而美’的文化新空间,是我们的主要抓手和载体。”据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共有300多个“一刻钟文化圈”。

2023年出台《昆明市推进一刻钟文化圈建设实施方案》,以主城区为重点,全面启动一刻钟文化圈建设。计划到2025年,在全市五个主城区、经济开发区和其他县(市)建成500个一刻钟文化圈。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昆明将更加注重新型文化空间与物业、消费、居家、社区等居住生活场景的融合,拓宽“15分钟文化圈”的社会互动、特色文化、时尚引领功能,充分吸引和动员社会多元主体合作共建,增强“15分钟文化圈”可持续发展动力和基层公共文化。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珊

编辑:沙兰梅

编辑:刘颖

最后审查: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