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们对美的向往生活变成现实。  第1张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亿林万亩有机枸杞种植基地正向着实现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富一方百姓、强一域经济迈进。本报记者 魏雅琪 通讯员 汪晓刚 摄把人们对美的向往生活变成现实。  第2张粉条加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本报记者 魏雅琪 李娜 摄把人们对美的向往生活变成现实。  第3张改造老旧小区本报记者 魏雅琪 李娜 摄把人们对美的向往生活变成现实。  第4张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本报记者 李庆玲 摄把人们对美的向往生活变成现实。  第5张绣出美好生活本报记者 陈俊 摄

本报记者 李庆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有机枸杞种植基地正朝着创品牌、带就业、富民、强区域经济的目标迈进。本报记者魏亚琦通讯员王晓刚摄本报记者李庆玲

财政民生支出占比76%,2023年初确定的10大类41件民生实事已全部办结。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9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和8%,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1万个...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数字背后凸显的是民生温度。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要求,以实干出成绩、以奋斗促富裕、不断造福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的向往生活变成了现实。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室外寒风凛冽,但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的大棚里却温暖如春。翠绿的乐都辣椒挂满枝头,鲜红的草莓散发着成熟的香甜香气。

两会开幕前,省人大代表、海东市乐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福海带着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寿乐镇,帮助解决种植户的技术难题,确保春节期间棚内果蔬如期上市。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出口目的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发展现代农业量身定制的路径。以此为抓手,乐都区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27个、温室大棚9546个,年设施种植面积721公顷。茄果类、瓜菜类等蔬菜9大类21个品种,产量3.69万吨,产值1.52亿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是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乐都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激活乡村振兴引擎,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青海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李付海说,目前,乐都区设施农业的发展重点已从川水逐步向沟壑山区转移,露地蔬菜和设施大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未来将不断提升蔬菜仓储、物流和应急供应能力,着力打造大型现代化蔬菜产业园,注重农业品牌培育,提高乐都菜市场销售份额。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青海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实现了打造品牌、带动就业、富民强区。

走进蓝绣数字经济总部一楼展厅,挂画、民族服饰、团扇、挂件等蓝绣作品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据了解,目前全省有绿色刺绣作坊企业500余家,常住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均收入3000至4000元,季节性绣娘30万人。

“办好拉面、清绣、家政等特色劳务品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激励。“省政协委员、青秀数字经济总部负责人苏小莉表示,将把发展劳务品牌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增加就业收入的重要举措来实施,深度挖掘青秀的内涵品质、特色亮点和社会价值。通过数字赋能,引入新的设计理念,不断培养和吸纳青秀有技能的人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4年,青海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提质增效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加大以工代赈工程实施力度,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公益性零工市场建设,让零工等岗位不再“站在路上”,就业服务更加温暖。

不断实现人们对美的向往生活

寒冬里,我们走进西宁市城西区通海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在各种器械上做理疗和按摩。中央接待室、护士站、餐厅、医务室和棋牌室一应俱全。

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养老服务青海样板。2023年,青海建成运营具有助餐、日间照料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点(站)56个,具有助餐、日间活动功能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点(站)131个,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如何推动养老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委员、海东市民、回族土族自治县小康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李静说,当前,居家养老已成为主要养老方式。要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更加专业化、人性化、精细化,积极开展适老化改造宣传普及,提高适老化改造质量和效率,丰富适老化改造资金和补贴来源,鼓励老年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培养大批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在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保障养老服务长远发展方面,李静建议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监管,加大对农村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作为一名来自教育一线的省人大代表、海东市平安区第一小学校长,齐夏海一直关注着青海基础教育的发展。

“报告提到,2023年青海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1万个。”齐说,她知道这些数据是党和政府大力支持教育的结果,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

“新的一年,我们将按照报告的预期,努力践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核心素养行动,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齐夏海说。

倾听民声,为谋划好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青海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省长公开信,并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民生实事项目,收集整理了近年来NPC代表、CPPCC委员、无党派人士和基层政府的意见建议。

解民忧,青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所急所难所忧,财政支出76%以上用于民生,完成年初确定的十大类41件民生实事,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过去,许多藏药不能使用医保卡。买药花了几百元。这次来看病时,医生特意提醒我们,有些药可以用医保卡支付,一下子减轻了很多负担。”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牧民蔡仁说。

2023年,青海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首个藏(蒙)语医疗机构制剂医保目录,将492种(2763个产品规格)藏(蒙)语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民族药种类,将符合医保政策的民族药纳入医保目录,150种藏药中药饮片入选医保支付范围。

积极发挥医保在支持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时将急需好药和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进一步满足参保群众多样化需求。这一有力举措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省政协委员、海北藏医院院长央嘎·藏三芝说,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立足加强藏医药内涵建设、彰显藏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专科能力建设、持续推进藏医药发展步伐等医院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弘扬藏医药文化,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加强藏医药专科建设,全面提升藏医药服务能力,推动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谱写藏医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的过程中,从健康青海到平安青海,着眼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青海扎实推进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11年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平安幸福之花在青海大地绽放。

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委副书记、县长索南加曲说:“保护一方水土,守护一方平安,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达日县将聚焦反馈问题,严格按照平安青海建设要求和目标任务,细化措施、对症下药,集中开展问题整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牧区‘乔峰经验’,大力推广‘达日牧长制’社会治理模式,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面对突如其来的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因震而动、众志成城,迅速开展救援,迅速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实现安置点“六有”“六到位”,让受灾群众住得安心、住得温暖。目前,教育、卫生等领域的18个灾后重建项目已经开工。

全面完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被列入省政府2024年重点工作。青海将做好冬季群众安置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点监测,落实国家恢复重建规划和我省实施方案,多渠道筹集和使用重建资金,扎实推进提前开工的教育、卫生等领域项目...

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成果正越来越公平地惠及全省各族人民。2024年,青海将继续安排实施10大类44项民生实事,不断把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办成百姓心中的“温暖大事”,努力让各族群众有更好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的幸福感、更有保障的安全感。

把人们对美的向往生活变成现实。  第6张青海日报(2024年1月26日第5版:CPPCC青年报特刊)

声明:以上内容除原创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