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全省两会”在高质量发展中享有高质量生活  第1张农村孩子吃上了免费的“营养餐”。陈俊什么都拍,民生很好。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素质”的重大部署。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青海不断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用心用情解民所急所难所忧,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质量生活,谱写了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精准施策,助力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改造后,屋顶做了防水处理,划分了停车位,拆除了煤房。社区看起来既整洁又漂亮。”说起社区的变化,西宁市民崔先生侃侃而谈。崔先生家住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东交通巷20号。前院环境脏乱差,仍存在安全隐患。社区从居民关心的生活方方面面入手,去年夏天对小区整体风貌进行了升级改造。

当前,随着人民对美好的向往生活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民生问题已从过去的“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旧住宅区焕然一新。过去一年,青海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4万个、城镇棚户区改造2134个、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项目4万个,加装电梯100部,更好满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

春天,“就业列车”从青海出发驶向东部城市,成为东西部深化劳务协作的靓丽风景;毕业季,“就业公交直通车”走进校园、企业、园区、社区,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就业;一年四季,各种技能培训班在青海遍地开花,学生在这里可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青海肩负着稳就业、保就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全力以赴促进就业、创业增收,努力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向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通过辛勤劳动实现幸福生活。

过去一年,青海全力促进就业,安排部署全年“12+N”公共就业专项活动,组织开展专项活动,邀请江苏企业参加“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省级专场招聘会,支持江苏省在无锡举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业务骨干能力提升培训班”,赴省市对口帮扶青岛...通过一系列措施,线下招聘会信息持续畅通,就业情况得到改善。

同时,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质量,把就业岗位和服务送到家门口,积极协调专车、专列、包车等方式,引导农民工集中转移出去,完善劳务品牌培育发展机制,以一片就业形成一个品牌,壮大区域经济,富民增收。

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将蓬勃发展。过去一年,青海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人心的举措,着力解决群众所急所难所忧。

加强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同频共振”

“你去医院检查了多久?你有高血压病史吗?请告诉我哪里疼……”通过屏幕,青海藏医院的专家为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中藏医院住院的患者实现了远程医疗。

这样的案例并不是个例。让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青海在全省设立42个县级医共体,覆盖57家县级医院和338家基层医疗机构,搭建平台实现医共体内专家资源、医疗技术、药品保障一体化。通过整合县级医疗资源和省级医院,带动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就近看病就医。

城乡“同频共振”的实现远不止于此。共同富裕重在城乡之间的“共同”。青海通过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公共服务需求。

在城市里,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幼儿园似乎很方便,但在青海偏远的牧区却很难。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探索出“定点送教”新模式。以各镇村现有幼儿园为基础,在县城划定了17个半径半小时车程的“指定场所”。在过去的一年里,一所“迷你”幼儿园相继开办。

回首2023年,家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博爱巷博爱花园的魏宜生可以说生活一天比一天舒心。老人说:“社区免费为我们送餐,还聘请专业人员对我们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的孩子很放心,社区也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

倾听人民的呼声,解决人民的忧虑。青海全力守护“一老一少”幸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巩固提升“双减”成效。同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开展普惠性养老专项行动和社区医疗能力提升行动,巩固和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让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的理念不再抽象,而是逐渐融于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生活;一批批民生工程取得成效,各族群众有了更好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的幸福感、更有保障的安全感。

共建共治共享,解锁社会治理“生命密码”

“创新创业在西宁,平安就在身边。”“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重要原因。”“有矛盾纠纷,能第一时间找到说理的地方。”每个人对于选择哪个城市生活以及在这个城市能有多少幸福感生活都有不同的体验。

过去一年,西宁市、海东市荣获全国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称号,西宁市“强化区域法治保障,有效防范化解行政争议”的经验做法入选“优秀创新经验”名单。

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荣誉背后市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基础固,百姓安;一个领域统治,世界是安全的。在描绘共同富裕新图景的过程中,社会治理是一块“压舱石”,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乔峰经验”,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实行网格化以来,有事找网格员,当天就办,特别好!”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沙沟村村民马琰高兴地说。沙沟乡通过新型网格化治理模式,让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网格员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指数”。在青海大地上,无数网格员正在用智慧和汗水编织一张平安网。

“大平安”社会治理格局加快形成,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过去一年,青海从城市到农村因民生工程的实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海省委、省政府正在用真情建设更加优质、更加舒适、更加美好的生活。

路如石头,不负人民;立足年初,展望全年。在加快建设幸福现代化新青海的道路上,青海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的向往生活,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满怀信心前行。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李庆玲李言平

编辑:党成恩编审:吕东监制:马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