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新闻客户端记者徐婷

“老板,这2块钱是一块还是一双?”

“一个一个来!”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都有“2元店”的影子,各种小商品摆在货架上,琳琅满目。商品如店名,多在2元,稍贵一点的,早年成为居民“淘宝”的好去处。

网购变得更加便捷,“2元店”也逐渐淡化。1月3日,潮新闻记者走访了杭州几家2元店,其中一些现在叫“2元七七超市”。店内商品最便宜的1元,最贵的200-300元。

2元店变成了“2元超市”。这里到底是谁在坚持和“淘宝”生活  第1张今天的“2元超市”(拼图)。朝中社记者徐婷摄

杂货店什么都有。

你可以在童年记忆中找到老物件

在建国北路“2袁琪超市”门口,安全帽、挡风玻璃、行李等商品摆放整齐,店内还有锅、锅、围巾、包等生活物品。

偶尔会有几个顾客进来散步。店主老邹坐在柜台后面,刷着手机,不时瞟一眼墙上的监控显示屏。

在这里的书架上,你可以找到很多童年的记忆:奶奶家挂的塑料镜子、小蛤蜊油、防蚊食物盖、老人抄电话用的笔记本、小时候送给朋友的水晶球...

老邹是丽水人。建国北路的这家店已经开了9年了。"顾客通常购买需要立即使用的日常用品,应急物品."

在商店里,一位顾客正和她刚离开学校的孙女一起挑选文具。孩子们四处看了看,买了一盒荧光笔。

另一个顾客路过,所以她进来看了看。她经常出去旅游,在网上看到一个可以把便携洗衣袋粘在墙上的挂钩。她也想买同样的型号。“但是我在店里没找到。”

2元店变成了“2元超市”。这里到底是谁在坚持和“淘宝”生活  第2张店里的货架琳琅满目。朝中社记者徐婷摄

在春情路上,陈阿姨的“2元七七超市”就在西湖附近。经常有游客来问有没有水卖,她干脆在门口放个饮料柜。

放在门外的商品也是季节性的。“冬春放帽子围巾,夏秋放饮料柜。”她指着入口处的玩具。"当假期来临时,大人会给孩子们买更多的玩具."

货满了,不用电脑算账。陈灿阿姨数不清商店里有多少种商品,每一种都标有价格。已经是他们职业的习惯了,不敢忘记。

每一寸空间都被利用起来,排列整齐,缺什么就补什么。“你想说什么这里没人买?”那是不可能的。"

从“2元店”到“2袁琪超市”

产品选择变化的背后,永远是物质利益。

“你的店缩水了?”一个老顾客走进邹建欧的店,一开口就问店里的变化。

邹建欧的店在武林路。店里放着流行音乐,减弱了外面路上的车流声。

2元店变成了“2元超市”。这里到底是谁在坚持和“淘宝”生活  第3张邹建瓯的老店新店。朝中社记者徐婷摄

几年前,由于租金低,邹建欧在这条路上租了两间门面。最近,房租上涨了。为了节约成本,2023年12月,他在隔壁租了一个单门面,搬了货。

“那时候生意好,什么都好卖。”听说亲戚2元开店赚了不少钱。2010年左右,他从丽水来到杭州,开了一家店。商品单价没有超过10元。“它们主要是小型百货商店。顾客买的时候,10多件就要拿起来。”

陈阿姨的杂货店以前叫“2元店”。当时卖2元的商品价格在1.5元左右。“现在这些东西都两元多了。”

一年又一年,店主都在观望销售情况。有些便宜的东西质量很差,顾客不要,就选择质量更好价格更高的商品。

“2元店”的名字渐渐变成了“2元超市”。

“给自己留点余地!东西卖一万块钱还行。”老邹说。

2元店变成了“2元超市”。这里到底是谁在坚持和“淘宝”生活  第4张商店里的一些廉价商品(拼图)。朝中社记者徐婷摄

这些店里,最贵的也就两三百的行李箱;最便宜的商品1元,有瓶塞、塑料刨子、纸巾、挖耳勺;两三件针线包,绳子,塑料梳子,胶带,刷子等。甚至更多...

一天结束时,客人多了一点。一个东北大哥用三四袋洗衣粉算了一笔账。听到老板说起2元店的历史,他又补充了一句:“我们老家还有不到10元的。”

几个工人一起路过,交流着:“有没有便宜的塑料杯?”"这只袜子只有三件."

一位顾客买了一个缝纫盒等。她在钱包里摸索出一些零钱和硬币,一共付了7元钱...

陈阿姨觉得这种杂货店的优势在于装修简单,不张扬,额外成本低,利润空间灵活得多。“比如别的店同样的东西卖15块,我们卖13块就能赚钱。”

“大众消费的就是实惠吧?”她说。

2元店变成了“2元超市”。这里到底是谁在坚持和“淘宝”生活  第5张顾客在商店里购买商品。朝中社记者徐婷摄

最好的时候,你得排队结账。

商家和顾客能再次“双向”吗

在“2元店”的辉煌时期,人们要排队结账。薄利多销,有人靠店面收入改造老家房子,完成结婚生子...

很多开店的人都认识。邹建欧提到,“建国北路那家2元店的老板是我叔叔。”

老邹大爷有些感触:“你们年轻人都是手机买的,实体店又便宜又好看,还不来。”他快60岁了,还想再干几年,就要退休了。

随着网购的发展,线下杂货店的销售额减少,一些商家会选择网购。邹建欧就是其中之一。他觉得网购省心,可以送货上门。

以前生意好的时候,老邹还得雇个店员帮忙。现在为了节约成本,他一个人坐在店里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时间不长,怎么赚钱?”2元店变成了“2元超市”。这里到底是谁在坚持和“淘宝”生活  第6张陈阿姨在她的店门口放了一个饮料柜。朝中社记者徐婷摄

我做生意很久了,不愿意帮别人干活。还不如自由开店。陈阿姨坚持道。“你不知道,整天一个人坐在这里很累的。”她会和老公换班,轮流看店。

邹建欧更努力。他的商店经常开到凌晨一点。“就看这个店,走一步看一步,赚一点。”

店主的坚持能让顾客双向走吗?

邹建欧店里的一个老顾客,路过的时候会进来看看。她认为在商店买东西更方便。生活她看到用品就买了。

方便实惠是很多客户的认知。走访中,很多顾客都提到,路过看到这家店,看到店面不贵,就走进去看了看。

网约车司机徐师傅的生活用品都是他老婆买的。他不解:“现在还有2元店吗?都是2元,还是2元多?”想了一会儿,我自问自答:“便宜我当然愿意买,不过最好卖2块多。品种多了,我们的选择也多了。”

你还会去2元凯超市吗?你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欢迎留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