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整治生活服务平台乱象停不下来。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大量生活服务平台的兴起,极大地方便了大众的生活。但这类平台及其相关账号的高浏览量、高关注度和不可替代性,也让一些人想坏了。近日,网信部门开展整治“清朗生活服务平台”信息内容专项行动,对聊天、交友、网购等20类生活服务平台进行多轮排查,清理违法不良信息790余万条,处置账号170余万个,引发广泛关注。

如果你是“老网民”,你一定经历过以下尴尬场景:打开搜索引擎,刚输入人名和地名,就弹出一些不堪入目的联想词;正常浏览网页,却被隐形链接“发送”到境外赌场;还有那些藏在APP角落或者评论区的小广告,不断迷惑你“刷单日赚大钱”...对于有一定“免疫力”的成年人来说,大多只是“脏了眼,脏了手”,关掉再用就好了。但网民更害怕自己的孩子在使用网络时染上这些“牛皮癣”,被低俗信息和赌博营销洗脑。他们面临的风险不可低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信息办还重点曝光了一批典型案例,涉及地图导航、电商平台、团购点评、城市生活、实用工具等领域,违规行为在搜索推荐中较为常见。这不难理解。毕竟生活服务平台一头连着商家,一头连着消费者,应该承担起信息过滤的责任,营造良好的内容生态。然而,一些网站平台不仅表面上缺乏维护和管理,暗地里还搞支付分拣,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搜索引擎应该为谁服务?站台在哪边?如果平台凭借其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随意“私货”,操纵引流和推送机制,借机牟利,岂不是“吸用户的羊毛”?实际上,隐性成本转嫁给了广大用户。

整治生活服务平台和账号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是一个立体的过程,其中不仅有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有很多新的内容和现象。有网友反映,近两年,在评论区和店铺信息中读到的“网络俚语”越来越多,一些人使用错别字、生僻字、空格和特殊符号来逃避审查。这也促使专项行动向纵深发展,准确识别打击对象。近年来,自媒体乱象丛生,赞美水军,虚假推流,刮俗,网络戾气频发,加之生活服务平台所蕴含的巨大消费力,为“癌症”输血供氧。只有清理一批违规账号和内容,督促指导网站平台健全完善长效治理机制,才能切断违规信息产生的根源。

现实生活中,公告栏、电线杆、共享单车表面的各种低俗广告就像“牛皮癣”一样,令人作呕,往往成为环卫保洁的重点工作。互联网不是违法的地方,道理和逻辑类似于整顿与大众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服务平台。要完善举报、审核和惩戒机制,这种“清理”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更广泛的参与。(莫达)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