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拆迁后的城中村东港区街北刘村往前走,就是新建的精品住宅样板房。从老房子到新房子生活的飞跃背后,是日照市城市更新项目演进的生动缩影。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坚持民生优先,我市践行问题与目标导向,整合地方历史文脉,走出了一条具有阳光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

在“三个学生”的融合中

让城市生活更有活力。

做好城市更新,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

东港区坚持“人民的城市由人民建设,人民的城市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今年,它重点关注三个城市更新项目-日照路西区、海曲公园区和学院路北区。主要围绕高品质住房供给、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老旧小区改造、生态空间修复、产业引进、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有效提升区域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加快城市能级新格局。

只有坚持目标导向,找准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东港区通过对城市的体检,找到了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从而找到了更新的方向——

以占地5850亩的学院路北片区为例。该地区有村庄平房、商业市场、小型村庄工业和分散的行政办公室,存在工业能效低、公共服务设施低端、商业设施不足和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

同时,该区域是东港区和高新区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难得的稀缺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这个地区对城市更新的特殊性可以用四个“最”来形容——全市最大的城市更新单元。面积最大,地理位置最好,未来发展潜力最大。

如何更新这个区域?东港区首次将“微城市”概念引入城市更新,突出产、生活和生态,全力实现“三生”融合,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起点规划更高。将片区划分为高端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品质生活四个板块,做到既有特色,又有机融合。

产业布局更好。布局都市产业、科技孵化、体验式街区商业、智慧健康医疗以及生产服务中心、创智产业园等11个产业模块,着力塑造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构建4纵7横的交通网络,按照完整社区的理念,围绕6个体系布局4所幼儿园、3所中小学,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文体站、邻里中心,加快补齐教育、医疗、购物、娱乐、健身、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打造15分钟社区品质生活圈。

生态环境更好。广泛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围绕体育、艺术、健康建设三大生态绿色廊道、五大主题公园和多条富氧林带,最大限度地保存原始自然风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这种布局下,北刘村223户合法住房的协议签订仅用了27天,按时签约率达到100%。截至目前,该地区4个村、1130间房屋已全部腾空,腾空土地1300余亩。小学、初中、道路、品质生活小区、公园绿地等首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城市展厅、品质住宅样板房已经完成。

站在崭新的住宅样板间,遥望远方,一座生态的城市,一座未来的城市,一座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活力之城,温度与情怀在上升。

在上下文继承中

创造城市文化的新空间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地推倒旧建筑一个新的。其核心在于连接过去和未来。

如何在城市更新中“活”历史文脉?以海曲文化为底蕴的海曲印象文化广场城市更新项目,让人眼前一亮——

沿着东港区老城核心区望去,海曲印象文化广场、文化公园、海曲印章、海曲图书档案馆、海曲音乐厅依次向南排列,勾勒出以海曲文化为核心的中轴线,一幅崭新的承载人民情怀的“海曲画卷”已经铺开。

老城区作为日照城市发展的最初起点,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和情怀。曾经,这里是日照最繁华的地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滞后,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城市管理跟不上...

城市更新把城中村改造成了一个精致的生活圈,繁荣与生态并重,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

“这里的空间设计和景观都很新颖精致,坐在这里感觉很棒。”大学生小李和朋友坐在广场前的椅子上,喝着咖啡,有说有笑。

据了解,海曲印象文化广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是目前市区最大的城市连片更新项目,其开发建设承载着市民对老城区改造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厚望。

东港区住建局副局长郭传军表示,该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提升”的原则,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广场,延续城市的肌理和文脉,让城市“可阅读、可感知”,更具“人情味、烟火气”。

市区重建与民生和发展息息相关。据了解,按照“三年行动、五年规划、长远规划”的思路,东港区设立了日照路西、学院路北、石臼等12个片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域规划、分期推进,全面优化提升城市结构、布局和功能。

通过城市更新这一民生和文化工程,我们的城市正在建设一个更宜居、更具活力和智慧的城市,让市民生活更加舒适和美丽,让城市更加充满活力和温暖。

全媒体记者宋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