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杰森
文学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在文学的世界里,如何安放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阅读如何连接自我和想象的共同体?这是青年文学批评家杨思考多年的人生命题。近日,杨的最新文学散文集《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在京举行的新书首发式上,作家、,以及《青年文学》主编、杨,齐聚一堂,畅谈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在新书发布会上,、、杨、(从右至左)交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
余华和刘震云共同推荐字里行间独特的思考和洞察。
杨,生于1980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杰出的青年文学批评家。主要著作有《评论集》、《80后怎么办》、《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新时期文学写作景观》、《诗集》、《我选择哭着爱你》、《世界等于零》、《文学随笔》、《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等。主编有大型青年作家研究丛书《新坐标丛书》;科幻系列“绿色科幻系列”等等。2022年8月,杨凭借《新时期文学写作的风景》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批评奖”。杨的文学批评也得到了作家的高度认可。作家刘震云说,“思考是一种乐趣,知识带来的是深刻的思考。独特的思考和见解在字里行间交融,青香的书易读耐用。”《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出版后,作家余华写的推荐是,“向我们展示理性与感性如何同甘共苦。”
《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第一章《共饮花园》,包含八篇书评和随笔。在这八篇文章中,杨对顾城、王小波、路遥等著名作家、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专业的文学解读视角。在第二章《花了很多时间在旷野》中,通过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八次讨论,展现了其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当前社会的诸多状况。第三章《烟花走进世界》由五篇个人游记组成。杨在细腻的文笔下,讲述了他在国内外游历的所见所闻,其中既有异国的风土人情,也有难以忘怀的自然之美。
在新书发布会上,曾撰写过《梁庄的故事》和《梁庄的中国》等非虚构名著的作家洪亮指出,“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生活中,怎样的生活不是一种模仿精神生活”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阿忆认为,这本书借助路遥、王小波、余华等作家的分析,展现了一代人的阅读史,也是一代人的精神史。阿毅也回忆了自己读书写作生活。他并不满足于小城生活的过去,而是逐渐离开小城,用文字记录生活。通过不断的写作,他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作家与AI的角力:人类从来都是主题特定的。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断引起创作者的思考。在发布会上,张静谈到了当计算机技术出现时,科学家、实业家和人文主义者的不同思维方式。科学家解决能发生什么,实业家解决这种技术如何在我们身上出现生活,而人文主义者用道德和伦理来判断这种技术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生活。洪亮从自己的现实生活经历中谈到了AI的两个层次。从技术层面来说,AI是人创造的,纯粹技术上的存在。另一方面,伴随我们的AI,带着我们的情绪生活,与我们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交流。阿忆指出,AI正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反向词典、百度中文、文心一言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作家的创作和生活中,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情感(包括友情、爱情、亲情)的丧失,记忆力、知识面、成就感的降低。在AI面前,人类似乎被打败了。上世纪的科幻电影《弗兰肯斯坦》已经表达了这种焦虑和思考。
杨谈到他曾经做过的一个演讲:“最后一个人和第一首诗”,人类时代的结束,AI的开始。他对人类充满自信和乐观,人类在处理世界与他人、文字与事物的关系上,总是具有主体的唯一性。(杰森)
来源:华西杜诗报
发表评论